#創作者的告白 從覺得自己看起來歪七扭八,到逐漸學會內觀,插畫家鹹豆冰利用畫畫,找到他在世界適得其所的位置,也尋得能夠治癒內心、療癒他人的與方式。
#留下的人接續著說 一條安靜的河,流過記憶深處、經過 1980 年代的嘉南平原,在一座不到四萬人人口的小鎮上,匯集大半的兒時記憶,與一去不復返的美好往事。
#電影圓夢計畫 導演魏德聖開拍電影《台灣三部曲》,堪稱史詩級的實體化寶島典籍;他不改本色堵上一切,就是要讓世界看見台灣!
#攝影的真諦 說起台灣的攝影,你會直接聯想到什麼樣的畫面?就讓影資深攝影家、策展人的張蒼松與國美館典藏委員全會華對此題進行一場對談與思辨。
#攝影的真諦 說起台灣的攝影,你會直接聯想到什麼樣的畫面?就讓亞紀畫廊的主理人黃亞紀及藝術家藍仲軒為此題進行一場跨世代的攝影藝術辯證。
面對病魔,我們該怎麼面對呢?以下介紹三本用愛與勇氣釀成的抗癌日記,看他們如何用愛與積極的力量,堅定不移的在抗癌的路上勇敢走著。
《你被愛情小魔遮眼了嗎?》是小魔系列繪本中的第一部,以下讓我們一同探討,這本書的圖畫是如何與文字交往?藝術家 RAE 與編劇其樂兩人又是如何相遇?
Jacqui 是得了一種廣場恐慌症,無法自在的出遊的她,藉由 Google 街景的方式展開環遊世界的浪漫旅行,並在社群放上她眼中的美麗景緻,與大眾分享她與世界接軌的故事。
微涼的天氣,你是不是會想起某個旅行的片段?坐在咖啡廳品嚐濃縮的美好、曬著日光浴與踩海水的暢快,以及來自羅馬街隅那家小店的披薩香味。
當我們必須受限在某個時段或是地方,總覺得好像能夠透過回憶,走進當時旅遊的時空,讓時間稍微暫時停止一下下,或回到你最想回去的某個狀態裡沉迷。
我們用一篇文章的篇幅講述了生活風格設計團隊 Lo-Fi House 抄襲事件的來龍去脈(自稱原創惹議!空間設計團隊 Lo-Fi House 抄襲事件始末),因此這一篇文章希望藉由訪問各領域的創作者,帶領我們從不同視角及觀點,來探討此事件 ……
細算 Beryl 搬到台北後到第一份工作結束,時間並不長。憑著決定辭職的那一股氣,讓台北的夜生活好似因為有如此的年輕氣盛,才越夜越美麗。
究竟膠卷有什麼樣的魅力?讓我們透過節目《藝術很有事:老電影的時光機》的導演吳佳明,一窺其從製作、拍攝到剪輯的心路歷程,帶領觀眾一同回味膠卷的溫度。
來自香港的時裝設計師 Ego,為了將逝世的母親的影子永遠留存,設計這件事成了她的浮木與契機。她從放棄、自我掙扎到最後從光明走出,於是作品中都可見,她深愛的她。
某天在 Instagram 上逛到她的作品,細膩又溫潤的配色,講述著自己與旅行之間的關係。她是插畫家 Lanfang Lin,即使最近「暫時停止旅行」,她卻仍能透過筆觸把旅途的風景畫下,把最喜歡的風景搬回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