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04.2021

策展人與國家攝影中心推動者的吶喊:「美術館的藝術典藏不能沒有攝影創作!」

Editor's Note
#攝影的真諦 說起台灣的攝影,你會直接聯想到什麼樣的畫面?就讓影資深攝影家、策展人的張蒼松與國美館典藏委員全會華對此題進行一場對談與思辨。

說起台灣的攝影,你會直接聯想到什麼樣的畫面?是人民與警力對峙的政治新聞照,抑或是晴朗無雲的清新河堤,還是眼神堅定在 T 台走秀的時裝模特兒?這些於你腦中浮現的畫面,無一不與攝影的歷史演進、技術發展及產業架構有關,橫跨兩世紀的「攝影」於多數歐美國家已有專業的美術產業鏈存在,從攝影師的創作;藝廊經紀推廣;作品的展售典藏;大眾的欣賞及收購,這一項完整的產業架構在台灣的美術館典藏現況是什麼樣的型態?我們又該如何在美術館欣賞攝影創作?

台灣攝影型態發展的系列提問,由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展策劃的影像視聽室邀請四位專業攝影師及藝術市場的相關人員親自解答,影像視聽室邀請資深攝影家同時也是資深策展人的張蒼松與國美館典藏委員全會華進行對談與思辨。

日本東京寫真專門學校報導攝影科(藝術組)畢業的張蒼松老師受到丹野章、森山大道等日本攝影名家的指導,並陸續於史博館、北美館、臺博館策展及編輯其專書,於 2012 年起策畫及召集「推動設立國家級攝影博物館公聽會」,致力於推動攝影文化及讓台灣擁有第一個專屬於攝影類別的藝術館。

談吐間仍有些微不同語調的全會華老師,來自馬來西亞,曾赴日學習攝影。因為熱愛台灣,一住便是三十年。曾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美術教室攝影教師、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理事長,現任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總策畫,招集全台灣對攝影文化價值有共同理念的相關從業人員,一起建立台灣擁有國家級的攝影中心。

Q:台灣教育體系中的攝影發展及攝影館藏歷史脈絡又是如何?

全會華:台灣沒有幾乎沒有真正的攝影相關教育,沒有一所大學專任設立「攝影」學系,7、80 年代起陸續有學習純攝影創作的留學生回到這片土地。這些人進入校園,擔任科任教授跟攝影相關的印刷、設計乃至於電影等科系,帶回的新觀念影響了當時國內的創作風格。但在過去那個沒有網路的年代,可惜的是觀念只會圍繞著個人的生活圈發展,很男友影響力能向外擴及到整個攝影界。

張蒼松:1925年時,法國及德國掀起一股新視覺、新攝影的藝術思潮運動,主要是與當年唯美風格為主的畫藝派攝影作抗衡,傳到了日本稱為新興攝影,如全老師所言 70 年代開始台灣也成立了 「V-10 視覺藝術群」,由十位不同領域的影像從業人員組成,他們的創作路線異於當時主流攝影的主題、構圖與取景角度,展出內容都為當時社會與文化界帶來極大的震撼,也帶動了台灣所謂的「現代攝影」潮流。接著光華、漢聲及人間雜誌陸續發行,這幾份雜誌相當重視也使用大量的圖片故事,在視覺的傳達上,對80、90年代起了一定的引導作用,才漸漸有職業攝影的角色形成。

Q:將「攝影」這個題目作為作為人生志業的起心動念,到推動國家攝影中心的過程為何?

全會華:我剛到台灣生活的年代還沒有「藝廊」,於是我跟幾位都是攝影與藝術相關的朋友開始在台北攝影藝廊,透過那些年的經歷,經常觀看各類型的攝影作品,加上台灣歷史背景與政治的關係,報紙解禁之後鄉土文化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報導、紀實攝影成為了主要的圖像製造者,反而是「美術攝影」這類型的純藝術創作被作視漫無目的、風花雪月的圖像,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發展相對緩慢。過去這些年,我本身擔任北美館的典藏委員,過程有許多領域的人來進行評選,因為各領域創作的思考模式不盡相同,對攝影作品而言相對吃虧,期許未來的評選應將不同的領域分開進行,增加公平性,作品收入館藏後,要有相對應的研究員做資料的蒐集與整理,而這些都是為了建構台灣原創的攝影價值,因此才讓我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決定要共同推動國家攝影中心的成立。

Q:數位產業下的攝影作品典藏與底片典藏的差異,是不是會影響一件作品進入典藏?

張蒼松:一間美術館的機能不只是提供大眾欣賞參觀作品,往往在一場展覽背後的文史工作,從採集、修復、研究、展覽甚至到出版以及行銷這幾項流程,就需要極度大量的專業人士來架構,回到內容本身,攝影作品的典藏先是來自於攝影史的研究,有系統的分析並選定被典藏的對象及作品,其實與是不是數位或底片的差異不大。一間被典藏的攝影作品不該永久的塵封在博物館內,除了典藏展、常設展以外,能有空間讓攝影家、研究人員更甚至是國際的策展人透過互動交流,了解台灣的攝影並看到社會發展的軌跡與脈絡,才是一件作品被典藏的標準。

全會華:數位時代下的科技與資訊都變得相當發達,攝影從暗房沖洗轉變為即時顯影,因而產生了極大量的攝影作品,不同於過往的軟片沖洗流程需要經過訓練以及時間,在創作上也會變得較為謹慎,讓我覺得在數位時代的現在,光是要拍出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就已經很困難了,相對的再進到館藏又是另一道門檻,所以我認為整體而言這個時代對一間攝影作品進入館藏的條件的確有別於軟片膠卷年代。

Q:對於未來攝影典藏的期許以及推動國家及攝影中心的期待為何?

張蒼松:我想最緊急的優先順序一定是先搶救已故的攝影師與其作品,並非單以年代久遠而堆疊了他的價值,藉由照片回溯先民一路走過來的樣貌才能找到往後的方向,接著才階段性地到比較年輕一輩的攝影創作,非紀實攝影屬於美術攝影的觀念攝影的也都於這十年陸續入藏,只要一件作品的完成度及想法有價值,每一位作者只要很充分的掌握了這個創作媒材就能陸續排定列為典藏。

全會華:倘若一件攝影作品(或說一系列)是國家及美術館要收藏,那麼對於未來世代觀看的人而言就相當重要,除了影像類別的專業策展人、影像修復員、攝影研究員等這些人才舉足輕重,遺憾的是現在台灣尚未有專門的從業人員,對於這點我是非常嚴厲的,畢竟要有好的專業人才把關,才能讓後續世代的人們欣賞到正確且有價值的影像作品。

透過這次對談才了解到現下台灣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已籌備 6 年,目前已經收藏約 8,000 件的作品,套一句全老師的話「台灣的攝影發展還屬於一個新生兒」所謂新生兒也就意味著尚可塑形且有無限的可能!目前台灣的三大美術館都有在收藏攝影,未來若是國家重視強化攝影教育,讓整個產業更成熟的情況之下,相信台灣的攝影價值一定很快便能體現,更多的訪談細節,邀請讀者走入今年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展的特別策劃的展區「影像視聽室」觀看更多的訪談細節。

INFO:【2021 SKM PHOTO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聯展】
北|2/26(五)- 3/10(三)信義新天地 A9 9F
中|3/13(六)- 3/24(三)台中中港店 10F
南|3/27(六)- 4/07(三)台南新天地 6F C區
*展覽開放時間依各店營業時間為主,唯閉展當日皆開放至 18:00 止
更多資訊|活動官網

不可轉載
鄒休貳日
「薪水不是目的,我只是想要足夠的錢,保持靈肉分離。」—— Dorothy parker
「薪水不是目的,我只是想要足夠的錢,保持靈肉分離。」—— Dorothy parker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