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倫敦念書時偶爾有在接些案子,但是進到公司做小有規模的設計還是頭一次。
老闆跟 Colette 主要負責策略,而我跟 Rob 負責執行設計。客戶是製作藻類的公司,藻類是十分環保的材料,可以應用在各種產業上,從食物到建築等等。過去因為無法大量生產可以使用的藻類,因而這個材料尚未被大量應用。這間公司是由四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中年男士創立。在去年,其中一位創辦人兼科學家,找到了大量養殖藻類的方式,而得以將公司帶到下個階段。
進入公司開始執行案子時,大致上策略已經撰寫完成,而我則是要依據策略去發想識別設計。生產藻類的三大元素是陽光、水與風向,老闆是個天馬行空的類型,最初的想法是想依據這幾個元素並使用演算法設計出活的識別。但是因為工廠在遙遠的撒哈拉沙漠,要得到當地數據有些困難,不過我們依然依照這樣的概念,設計出變動的視覺。
第一階段:發散期
Rob 跟我先在網路上大量搜尋藻類照片,或是激發出任何創意的圖像,並貼在牆上。如果有任何想法,我們也會立刻畫下來。整面牆貼滿了素材,就這樣進行了兩天。在歐洲大家很喜歡用這種方式激發想法,非常草的草圖也會提出來討論。剛開始十分不習慣,認為草圖還沒有討論的價值,但畢竟討論的不是圖本身而是概念,總歸來說是個有效率激發創意的方式。
老闆很常不在公司,我也不清楚他是出門偷閒還是忙著談生意,到了第三天他進了公司,看著我們牆上的素材點點頭,似乎感到很滿意。老闆是個視覺取向的人,看到他喜歡的圖像就會脫離常軌,擺出如同狗看到主人一般興奮的表情,忘記訂好的策略,衝向他喜歡的設計。但是或許保有這樣的性格,才能夠做出具有突破性的設計吧。
第一階段一項是我最喜歡的階段,也是所謂的發散期。可以不受限制地做各種想像,也因為公司的策略跟自然有強烈的連結,我們在這階段用了許多自然元素做實驗。例如使用水設計字型、用陽光創作圖像等等。老闆給我十分大的自由度,也非常會鼓勵人。從來沒學過 After Effects 跟 Cinema 4D 的我也趁著這個機會邊摸索邊創作。
第二階段:實驗期
經過幾天瘋狂的 Brandstroming,嘗試了各種可能,從單純手作到數位,最後進行收斂。在收斂這個時期,會審視各個創意的策略跟發展性,刪減或是合併創意。老闆最後決定結合 3D 創作識別。起初只是順手玩玩 Cinema 4D 的一些基本操作,但老闆看了覺得驚為天人,玩心很大的他便決定朝這個方向發展。
結合 3D 的識別並不是新鮮事,許多品牌(尤其是電視)因為需求,都必須將識別轉化為 3D 與動畫,例如英國電視 itv。也有些品牌將 3D 的建築結構平面化,設計出識別。在立體與平面的交替之間,創造出有趣的設計。
但是除了結合 3D 以外,為了表現出自然的多變性,以及陽光、水、風向這三個元素的數據變化,識別將會是近幾年非常流行的 Dynamic logo。簡單來說就是在擁有基本 logo 架構的條件之下,依據需求去變化 logo。像是 MIT 或是近期的俄羅斯國家品牌識別,都屬於 Dynamic logo 的範疇之中。
另外一點是有機感。台灣設計因為受日本文化影響深重,許多設計偏向簡約幾何,但是在倫敦完全看不見單一風格獨佔的情況。大城市加上多種文化混雜,每個店家的品牌設計風格差距慎大,發揮自由度也非常高。剛開始的我經常設計出幾何感的識別,但老闆是個有機派,喜歡自然的線條跟強烈的色彩。而藻類本身的型態跟動態非常流動,因此朝有機線條的風格發展十分合理。
加上能夠完整的表達品牌故事。在最後的動態中三顆球分別象徵陽光、水以及風向,最後衍伸出一顆小球,代表著新希望,也就是該品牌。
雖然與老闆的喜好相差甚遠,但是還是不斷督促自己去挑戰。在這一階段決定好視覺走向以及從中要傳達的故事之後,便開始執行細節。所謂細節是指顏色、字體、球體的大小與間距等等。同時也不斷實驗,看可以將這樣的概念發展到什麼程度。
第三階段:收斂期
最後的階段就是不斷收斂,並且將所有設計合理化。做完第一個案子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對於時間非常鬆散。每次問老闆什麼時候要完成他都回答不出來,而客戶其實也不斷更改會議時間,似乎完全沒有人在緊張 deadline。跟客戶要資訊製作名片時,一等就是等一個月。
但是作為第一個在倫敦的大案子,成就感十分高。尤其是公司在製作的產品非常有意義,對於環保有所貢獻,同時傳遞的資訊十分正面。因為這個原因,整個過程都保持著積極心態。
當然不是所有案子都很順利,在後期經常感到迷惑,尤其是與老闆的溝通不良,加上老闆經常三心二意的改變想法(然後忘記自己改變了想法),因此花很多時間重新設計,而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但是累積了許多經驗,也有機會接觸到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的案子,對此還是滿懷感激。
原文出處:在倫敦的平面設計師生活(三)第一個設計案
更多資訊:ISSUE|倫敦平面設計師奇遇記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