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傍晚,踏入中山堂中正廳,人群們都來了,猜測討論的、靜謐走動的,層層堆疊如濤浪拍打,「歡迎,演出歡迎自由進出,無固定座位席,歡迎自由移動、參與、觀看,歡迎。」我們接續進入,飄揚與浮沈在《島嶼酒吧:如果雲知道(無碼)》。
潛淌水灘探望,浪面輕觸升揚
《島嶼酒吧:如果雲知道(無碼)》,中文、英文演出,無字幕,同步併行三條軌跡:場內,六位藝術家座落各自頻道,傳遞隔離連結與特調飲品;場中,即刻投影多道影像於特大布幕,放映提醒相互交織平行世界;場外,雲端相遇直播呈現,隨機實況互動過程。
順流地上毛毯,流向空間的各式佇立—屏幕、屏幕邊的座椅、座椅旁的桌子、桌子上的多樣調製分子。我們分別流向,選擇當下偏好的方向,我們坐下,屏幕的放映早已進行,四目相交在二者對視,我們開始彼此擾動相互的真摯。
「聽得到我說話嗎,聽得到嗎。」斷續的重複問候招呼,不是好像所謂出了錯的演出,實質如此情境也是演出的部分—唇齒延遲,聲響淡入又放大,再再顯示交流互動的誠熾。在彼此確認過程,舉止的行動如潛淌在水灘的探望—揮手、豎直大拇指、點頭嘴巴抿起,那般探望,帶著好奇,帶著笑意,儘管先前的聽不到,那也僅限詞語上的發聲,在限制之中,雙方正多方發展共振,共振於聽不到與沒聽到而一直都在進行的發生,一如對流在浪面輕觸升揚的波動。
沒有選擇台上某個座椅坐下,我朝向台下特定椅位靠下。有去過潛水,在穿戴好對應面罩衣著配備後,便攜手潛入隨風浮沈的水波,在那,看見了小魚小珊瑚們,他們本來就都在那,我們彼此靠近也經過,或經過也靠近,如果願意,相互也不以言諭地接觸,流露分享對談。
參與式展演,《島嶼酒吧》今年照映疫情,特意移至劇場進行,如往常地,其中藝術家們將以自身欲呈現之故事、風格,結合調酒端出,也因如此,每一桌子上的調製分子皆不相同,有趣味情感玩具、有鮮濃赤紅火龍果、有潤手暖意奶瓶,相伴拂搖的乾冰煙落,二者相飲在屏幕兩端。
同時因應適當距離,參與與觀看併行的我們,有的站立在座椅側旁,有的席地一圈在台上談天,有的,像我一般,像雲游晃周遭欣賞整體平行世界模樣,或望向,投射特大布幕上島嶼拼圖交響。
雲朵漂浮般的不固定,日常即表演
「可以拿起這瓶,是我的膠質」「今天為什麼來這裡,怎麼稱呼」「你社群帳號是多少,在結束之後加你,我們就繼續聊」。透過高掛的播放器,我在特定椅位聆聽,,不是單一固定的座位,可能時而也坐在地板,一下起立轉一轉,又或走去上個廁所。如此雲朵漂浮般的不固定,正是日常及表演,表演即日常地著實交錯確定。
展演,展與演,不是二元性擺放商品上架在哪,區別觀眾與表演,或拿張票券瞄準座位坐下等待,等待什麼節目與演出單方面灌輸,似乎自身詮釋完全中斷在已經買票那剎。而是藉由彼此誠實互動,映照真切相互如實。
當你看著一面屏幕,屏幕有位藝術家,你在看他,他在看你,和他說話,也和你說話。你正和他歌唱,他也在和你歡笑;他請你翻開桌子上的筆記本,翻到沒有標籤的那一頁,寫下自己對自己沒有標籤的裡與內。
展與演,展演,探望淺灘之後,隨即而來的是與真正自己對話的提醒,提醒本質自然而然的連結,藉著放映的談笑、投射的面貌,浮現島嶼與島嶼間一直都在的流洋交會。
照映淺藍水波,多者相會嶄放燦爛
每一個體都是座島,看似沒有接合而孤立,是確實整合一體,同樣又飄又浮在宇宙海洋本身。《島嶼酒吧》,啟動自2017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2018年由眾位創作者受臺北藝術節之託發展;今年,推出疫情特別版,邀請省思規範定義的私人或社會關係。
雲般不固定的開場與結束,奠基各自呼吸的轉換,盡在共同說出與不說出的微笑再見。人群離散,實而更為緊密,我依然坐於椅,眼窗照映的是空間內的各式佇立。
十色的紫、七彩的綠、五光的粉,熾豔高陽光束,臨落照映在淺藍的水波,直直地耀射,多者的相會嶄放爛燦的多元,不淡不黯顯露於此,漫游於《島嶼酒吧:如果雲知道(無碼)》山稜樹草間,深吸一呼,蓬鬆如是踏步雲端。
文 Text|吳睿哲
圖 Photo|蔡耀徵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