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隻站在岸上的魚,如何能忘記曾經活在海裡。」紅遍一時的年代金曲〈我是一隻魚〉,當年任賢齊的歌聲經由 CD 播放器時不時傳遍大街小巷,正當我欣賞著插畫創作者汪佳樺的作品時,又再次想起了那時候的那些感受。
仍是學生的佳樺,即使尚未面臨世態的殘酷挫折,她選擇靠著創作緩著侵蝕清澈的心靈長時間的自我懷疑。這個系列作品是她少數闡述自己內心且偏向負面的創作,有感於生活的不容易,她選擇在將自己化作「魚」的角色,用一幅幅創作撫慰自己與別人。
飽和度 0-1
每個在社會生存的人看來都像是離開海水的魚,都被現實的紅線捆綁,被迫上岸然後在水溝旁不斷掙扎。
飽和度 0-2
當有機會時,我們便會放不顧身的衝向前,擠進自以為自由的未來,即使是那麼殘破不堪。
飽和度 0-3
最後再被無情的沖進馬桶,曾以為被綑綁只是身軀,不料最後的最後還是沒能保住僅有的靈魂。
究竟是什麼樣的契機使然,才會激盪出這般創作的靈感呢?從小在藝術設計圈長大的佳樺,了解創作就是不間斷的意識練習,階段性的改變是必然的過程,就像過去喜歡將白白的畫紙填滿色彩,長大後卻戀上留白的美。
若一心想保住源源不絕的創作因子,那麼就得適時調配心境的運轉,並在起起伏的人生中,汲取各式各樣的養分,將適合的題材裝載到身上,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最後靜待時機成熟,把握逆流而上的機會!
不可轉載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