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13.2020

何謂圖像小說?有漫畫放蕩不羈的視覺,同時又兼具文學的浪漫語法!

台灣首創以創作者為核心的圖像小說雜誌《Zigma》,創刊號的募資計畫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刊物名來自於數學的求和符號 Σ,內容以「科幻」出發,用實驗性、創新的精神,呈現最原創圖像故事內容。

首先,你可能想問:何謂圖像小說?我想先用美國漫畫家傑夫・史密斯所說的一句話來解釋:「『圖像小說』實際上無非是漫畫的一種,但是兩者又存在不同;『圖像小說』是具有完整的開端、發展和結局的創作。」

圖像小說這個名詞是來自於美國的「graphic novel」,是一種利用漫畫表現語法進行創作,並且集結成書的作品。中文直譯其實大多為「視覺文學」,而談到這就不可不提到威爾・艾斯納這號人物了。被譽為「美國動漫教父」的他,可是視覺文學的創始人。

威爾・艾斯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起初威爾・艾斯納是以創作漫畫和大眾見面,直到 1978 年他創作了《神的契約》(A Contract With God),講述 1930 年代布朗士區貧民窟的生活,更以獨特的文字和繪畫風格,開創了一個新的漫畫類型:視覺文學(Graphic Novels)。

《神的契約》封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威爾・艾斯納在《神的契約》的封面左側加上了「A Graphic Novel by Will Eisner」|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由威爾・艾斯納將視覺文學這個專有名詞普及化之後,鼎鼎大名的漫威也推出他們的「Graphic Novel Line 1982」,自此之後就更加深大眾對於此名詞的印象。直到 2000 年,文學獎初次肯定同樣是 graphic novel 的《Jimmy Corrigan: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後,這才引起了文化界廣泛的討論。

《Jimmy Corrigan: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內頁|圖片來源:Pinterest

在圖像小說的圖文形式,其實乍看之下很像我們熟悉的漫畫,但其實從形式到內容都有本質上的不同。漫畫主要以圖像為敘述的主軸,而以插入的對話、文字框作為輔助;圖像小說雖然具有漫畫的外貌,但基本上仍偏向「小說」範疇,在文字為主故事架構中,再將其描述的世界化作圖像,藉此加深讀者對於文字描述中的人事物。

若要說兩者最大的差別,由於圖像小說中的「圖像」並非是其闡述故事的媒介,因此創作者在圖像小說中的視覺表現,也較無需受故事進行的束縛,而能自在展現獨立的藝術性,漫畫則反之。

把視角拉回台灣。首先要先介紹創作者陳沛珛個人的第一本圖像小說《暫時先這樣》。使用鉛筆、色鉛筆、水彩作畫,她以拙樸的筆感搭配淡冷的色調,營造歐系繪本式的台灣漫畫,描寫城市的日常片刻。

《暫時先這樣》裡有許多你我熟悉的台北街景與日常|圖片來源:誠品網路書店

除了上述所說的圖像小說之外,台灣首部圖像小說雜誌《Zigma》創刊號也即將問世。由插畫家奧斯卡發起,manual_for_all、廖若凡、An Chen 等 7 位創作者共同創作,《暫時先這樣》的作者陳沛珛也參與擔任客座創作者之一。

《Zigma》創刊號從每個人的兒時回憶出發。看過這麼多他國有趣漫畫,你我卻從沒發現,台灣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漫畫。可能受限於畫風或是故事主題,或是其他種種因素,奧斯卡便想或許圖像小說會是台漫的新解!基於這樣的理念與嚮往,《Zigma》的計劃便這麼誕生了。

以圖畫來呈現,又能用像是小說般的文字內容加以敘述,《Zigma》題材圍繞在科幻,但內涵的故事與意義卻能因為每個創作者的個人特色與風格,讓其範圍更寬廣,繪畫與故事的表現手法也相對更自由。這是圖像小說的最大特色,也是最令人玩味的地方。

《Zigma》不只是一個圖像小說雜誌的計劃,更是一個創作者的成長計劃。期待它的實驗性與創作激盪出的火花,能在台灣出版史上「畫」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科幻圖像小說雜誌《Zigma》續航集資中

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辛蒂
FLiPER 總編輯|善良和文字是運轉世界的方法之二|cindychen@flipermag.com
FLiPER 總編輯|善良和文字是運轉世界的方法之二|cindychen@flipermag.com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