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需要什麼元素?是獨一無二的鏡頭、拍案叫絕的劇情還是演技精湛的演員?除了上述外,當然還有許多構成一部成功電影需要的原因,對我來說,最為重要的便是配樂。配樂是電影的靈魂所在,使你我更容易進入情緒,少了音樂,整部電影略顯枯燥乏味;選錯配樂,也會造成觀眾較難深入其境。
若你曾看過電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 Moonlight ),想必對其配樂印象深刻,弦樂、爵士及嘻哈結合,差異甚大的曲風之間卻是如此契合,一步步讓觀眾走進劇情當中,完美呈現出角色的心境與成長,創造出這些柔美音樂的背後功臣,就是來自美國紐約的年輕作曲家 – 尼可拉斯・布萊泰爾( Nicholas Britell )。
五歲時深受電影《火戰車》( Chariots of Fire )影響, 尼可拉斯從此對音樂抱有著高度熱忱,與大多數人相同,因為一個簡單的契機,開啟一段與音符密不可分的人生。持續學鋼琴的幾年後,高中進入有「美國音樂界哈佛」之稱的茱莉雅音樂學院,因自身興趣,對爵士、管風琴及酒吧音樂也有一番探究。
大學則是進到真正的哈佛就學,這期間尼可拉斯參加嘻哈樂團擔任鍵盤手及作曲人,同時參與許多朋友短片或電影配樂製作,配合不同的情節,交錯出多種風格的實驗音樂,對他來說是相當難得可貴的經驗,甚至可以說自身的幸運才能認識到這些導演朋友們,加深對電影配樂製作的熱忱及學習到與導演合作的訣竅。
講述同性議題及黑人成長故事、由巴瑞・賈金斯( Barry Jenkins )執導的電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獲得第 89 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提名及多個獎項,其作曲家尼可拉斯也因此聲名大噪。查詢相關資料後發現,除了《月光》,他也為許多著名電影擔任配樂製作,如亞當・麥凱( Adam McKay )執導的劇情片《大賣空》( Big Short )、史提夫・麥昆( Steven McQueen )的《自由之心》( 12 Years a Slave )部分音樂,甚至以共同製片人及部分配樂創作身份參與深得我愛的經典電影《進擊的鼓手》( Whiplash )等等,多部與奧斯卡脫不了關係的電影中都少不了他的音樂存在,多半是出自於他對電影的痴狂及對音樂的愛情,造就他如此豐富且自然的獨特曲風吧。
在一次訪談中他提到:電影配樂的創作過程是有趣的,必須在自己研究過後的資料裡找出導演真正需要呈現的內容,透過五線譜上的音符,換作成一首首屬於電影的音樂。曾經的作曲夢看似早已實現,對尼可拉斯來說卻不等同於這樣;他不會說自己是作曲家,畢竟年紀輕輕,雖然有豐富的音樂經歷卻沒有歲月的磋磨,只是相比他人來說,對於音樂上更多了一些熱情,那些樂曲創作也像是每日的例行公事一般,扎扎實實地融入到他的生活裡。
他的音樂是沈穩、溫柔且富有魅力,混雜著多種曲風一氣呵成,結合自身的想法,將導演所需要的劇情元素完整地呈現,填補影像中無法釋放出的情感。去年年底,尼可拉斯再度與導演巴瑞・賈金斯攜手合作,透過藍調及弦樂交互而成產生的激烈火花,電影《藍色比爾街的沈默》(暫譯, 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 )完整描繪出 70 年代美國紐約的黑人社區生活。
此片同時獲得第 91 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提名,在國外早已是好評不斷,目前台灣上映時間還未公布,我們只能等待今年 2/24 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果、靜候佳音,待未來到影院再享受優美且深情款款的音樂。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