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是傳統的春節了。每每到了這個時候,電視和戲院就會不斷的播送賀歲強打的電影預告,提醒著我們記得「應景」看個賀歲電影。
賀歲片的出現是在 80 年代初的香港,1981 年由許冠文擔任導演的電影《摩登保鑣》揭開了賀歲片的序幕;爾後,1982 年新藝城電影以眾星雲集作為賣點的《最佳拍檔》大破當年的票房紀錄,使得賀歲片逐漸成為兵家必爭的賺錢檔期。如今電影類別五花八門,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每年都還是會期待賀歲片呢?
閒情逸致,應景的過節氛圍
到戲院觀賞賀歲片,是農曆新年最重要的娛樂之選,賀歲片一詞出現於 80 年代初的香港,1981 年由許冠文擔任導演的許氏兄弟電影《摩登保鑣》揭開了賀歲片序幕,早期的電影大多都有節慶的元素,故事圍繞在過節、團圓的氛圍,是名副其實的「賀歲」。
在香港賀歲戰場開打後,從此賀歲片的主調就逐漸多元,大團圓、搞笑趣怪、眾星集結、動作特技、前衛科幻等題材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我們總能透過賀歲片得到歡樂與安慰,無論大明星集結的星光熠熠,或是結尾的溫馨大團圓,滿足大眾的各種幻想及期待。
娛樂為主,不再主打過節氛圍
回望過去,香港影視文化蓬勃發展的活躍時期,身處台灣的我們總能透過好幾台電視頻道,觀賞周星馳和成龍演出的一檔檔賀歲片。說實在話,為了爭奪賀歲的票房,今日以「節慶」而撰寫的電影可說是少之又少,我們對賀歲片的期待,早就不是那些溫馨團圓的歡愉性質,而是娛樂。
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少林足球》、《喜劇之王》等等,裡頭有著星爺式的無厘頭搞笑;黃百鳴的《開心鬼上身》、武打之王成龍的拳腳功夫、王晶經典的《賭神》、徐克的新式古裝等等,這些特別都長駐在台灣影迷心中,到今日依舊能在過年時節的電視上看見。
而台灣影壇到 2010 年的《艋舺》出現之前,其實鮮少出席賀歲檔期。《艋舺》以不同過往的全新製片和行銷手法,贏得台灣人的買票慾望,更一舉將台灣回歸賀歲檔,自此之後,台片創下連續五年在賀歲檔奪冠的傲人紀錄。
有了首頭勝利,加上 2011 年的《雞排英雄》的票房成功,使得 2013年的《大尾鱸鰻》、2014 年的《大稻埕》、2015 年的《大囍臨門》和 2016 年的《大尾鱸鰻2》達成台片五度破億的霸主地位,讓豬哥亮重返一哥地位,同時成為賀歲片的票房代表,也造就了台式風格的娛樂模式,也是我們進戲院的原因之一。
重新翻炒台式笑料,期待端出一盤好菜
綜觀以上的電影,大部分都是娛樂搞笑為主、劇情為輔的設定,片商大多志在應景,實則是搭上賀歲檔期的順風車,倚靠春節的熱鬧氣氛,讓民眾協同家人朋友一起去湊熱鬧,成為另類的一種拜年、過節方式。我們對電影的要求越來越高得同時,豬式喜劇也不復以往的連連得利,證明觀眾其實不喜歡老梗重複利用,那我們還能祭出什麼好料,吸引觀眾買單呢?我想,新人和新題材的加入是台式賀歲最重要的一環。
今年即將上映的《瘋狂電視台》同時存著大咖集合,以舞台劇改編而成的電影,揭露電視台的幕後秘辛;以麻將為主題的《大三元》,由澎恰恰接棒出征賀歲片,率 Ella 和新星演員張軒睿攜手演出;最富台灣味的《寒單》也加入戰局,揭露寒單爺的傳統習俗,更是台灣賀歲片的一大突破,這些新穎的組合讓人不禁期待台式風味的重新組合,能帶來更新的火花。
-
新年檔上映的電影數量越來越多,賀歲檔期可說是到了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地步,這一年一次的超級大戰場除了是各大片商一展功力的時候外,也同時是民眾進戲院共度歡笑的時候,我們進戲院總是為了放鬆和愉悅自己,就像豬哥亮說的:「用心把戲演好,觀眾喜歡最重要。」在這個愉快的團結之時,就隨心的挑一部喜歡的賀歲電影,應景一下吧。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