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18.2016

2016 年冬季北美館隆重推出 —— 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

雙年展交錯的節奏:11月、12月表演、事件的介入 「2016台北雙年展」於 9 月開展,為期 5 個月的展出時間進入動靜併呈的季節,透過貫穿展期的多元藝術計畫,表演藝術、放映會、論壇、朗讀、研討會、工作坊活化展覽,邀請觀者於展期重複造訪,在不同的個體經驗、時間、空間的激盪下,攪起對於作品的不同觀賞層次。客座策展人柯琳.狄瑟涵以「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為題,藉「共鳴」(Resonance)的概念,引發跨世代、超越文化景框、時間觀念的方法學,讓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係,能產生另一層面的交織,透過時間的挖掘、啟動與實驗,探詢雙年展作為方法論的新可能。

雙年展的發酵酵母

雙年展交錯的節奏於 1 1月、12 月發酵,事件行為表演成為雙年展酵母,台灣長期耕耘劇場與行為表演的藝術家王墨林與林人中,甫於 11 月第一週週末,接連在北美館演繹兩項取材與表現方式各自殊異的行為藝術:《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與《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王墨林攜手黑名單工作室王明輝與藝術家歐秀詒,以實驗方式,解剖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的著名劇作《哈姆雷特機器》(Die Hamlet-Machine),於北美館地下樓形構一個聲音、影像、身體交織的歷史-時間現場;林人中則以編舞家的身分,與知名舞者與編舞家林文中合作,《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將以二十分鐘的表演時間,呈現林文中過去二十年的來身體實踐,體現超越地域疆界的二十分鐘時間與身體感。

09_-sven-augustijnen-hannah-ryggen

雙年展活動

11 月開始接連登場的還包含洪子健作品《尼采轉世為一位中國女性與他們共享的生命》,將於 11 月 19 日、20 日透過表演者林昱的現場獨白的演出探討靈魂、生命與死亡,在美術館發生。由龔卓軍策劃持續數月的「交陪×攝影論壇:台北雙年展計畫」系列會談,將試探臺灣攝影史中的民俗宗教慶典影像,攝影師、研究者、編輯將受邀分享佛道教民俗信仰慶典演出之紀錄影像,從跳脫制式對於個別攝影者或西方現代攝影典範的不同視角進行檢視。11 月 19 日場次由林柏樑、陳佳琦、郭力昕與談;12 月 17 日則與張世倫、黃永松、簡永彬進行深度對話。

曾伯豪、鬼講堂《鬼講堂第二講》透過 1915 年日治時期最後一場大規模武裝革命行動噍吧哖事件的宗教神秘與傳奇色彩,藝術家以及表演者吳宗恩、戴開成借用多場段子的說唱講古,將於 11 月 25 日、26 日在紀州庵的日式老宅邸中上演,招引參與者穿越時空思考身體反抗的能動性。

形式多元的「台北雙年展論壇」共分做三階段,第二階段將於 11 月 26 日至 27 日開跑,透過講座、展呈、討論、影片放映、音樂演出與表演,將在論壇中呈現他們的作品,並分享正在進行的計畫與相關研究,將歷史與理論作為當代藝術脈絡中不可或缺的內在因素;本論壇亦將取自多樣的方法學,探討教學原型、模式與形式。

08_eric-chen-rain-wu

用不同形式向藝術致敬

「由於既定價值已然崩壞,過去用來供輸共同情感與智識的事物已成問題,由於沒有任何趨同的文化性事物能夠把人們對發明的需求維持在穩定的形式,我宣布怪誕舞蹈已以單一姿態成形,在我們所處的年代,它是即將爆炸的極端。」娃雷斯卡.基爾特(Valeska GERT)於 1920 年在柏林寫下這幾行文字,激勵了拉蒂法. 雷阿畢榭(Latifa LAÂBISSI)、林怡芳、克里斯多夫. 維弗雷特(Christophe WAVELET)著手進行將於本屆台北雙年展發表的首部公開表演作品《鬼臉和炸彈之演繹——娃雷斯卡,記一段旅程,或是:誰怕詭態感?》,將於 12 月 1 日至 12 月 3 日晚間 7 點半於北美館,向已故集多重身分於一身的德國多棲創作者基爾特致意。

除此之外,編舞家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與 15 位臺灣舞者,將從 12 月 9 日起為期四週,於美術館的空間場域裡,交織展演各自的主觀時間軸,演出舞作《回顧》(Retrospective)。《回顧》擷取勒華獨舞作品片段,雜揉每一位表演者自身經驗發展出的舞蹈元素,透過空間、觀者、舞者之間的協作效應,與美術館、劇場交融共舞。

以地圖學繪圖檢視衝突、移民、遷徙、都市化進程的蒂梵妮.鍾(Tiffany CHUNG),她的裝置作品將於 12 月於展場現身,針對地理轉移造成的衝擊和強加於不同人類群體的政治邊界,進行深入研究,重新編寫地方誌,對於當前敘利亞人道危機迫使人民外移,以及越南於 1975 年後大規模流離失所,進行比較研究,披露政治避難與難民經驗,對不斷變化著的國籍政策制定提供深入理解。

OLYMPUS DIGITAL CAMERA

doubbleyear

關於 2016 台北雙年展

每兩年一次的「台北雙年展」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為推介當代藝術、接軌全球視野所舉辦最重要的國際型大展。隨著雙年展熱潮席捲全球,臺灣當代藝術的蓬發和日益國際化,歷經後現代風潮的洗禮,此亞洲深具歷史代表性的雙年展,也在各界掀起對於後殖民定位的省思與批判。2016年將是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從在地轉型為國際以來邁入的第十屆,將近二十載的發展見證了全球與地緣文化脈絡的嬗遞和論述轉型。

關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創立於1983年,為臺灣第一座,亦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現當代美術館之一。三十三年的發展歷程,北美館不僅促進了臺灣近現代藝術的活絡,也持續與國際當代藝術的脈動同步,自1995年始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並於1998年開始舉辦台北雙年展。同時,為持續發掘並鼓勵臺灣當代藝術創作,所舉辦《臺北美術獎》由1996年發展累積至今,已成為臺灣藝壇新秀崛起的指標性獎項。作為臺灣及全球藝術交流的平台,多次舉辦大型國際展覽,展出重要亞洲當代藝術家回顧展,且持續關注臺灣現當代藝術發展,規劃歷史時序性的典藏作品展,值此第十屆台北雙年展期間,北美館同步推出「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 – 2014」回應這二十年的雙年展歷史。前後相繼的「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與臺灣第一代女性攝影家王信的專題個展,以及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黃博志的個展《五百棵檸檬樹:有機檔案》,均將與台北雙年展相互輝映,為觀眾創造兼具歷史性與未來感的整體經驗。

不可轉載
FLiPER
FLiPER 取自英文單字 flip,意指翻轉、翻動,加上 er 的我們成了翻轉世界的人。我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想要翻轉、撞擊的地方,等待著內心發起小小革命的那一天。
FLiPER 取自英文單字 flip,意指翻轉、翻動,加上 er 的我們成了翻轉世界的人。我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想要翻轉、撞擊的地方,等待著內心發起小小革命的那一天。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