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是人們的天性,但同時「追求幸福」也是。極簡主義(minimalism)最初由日本開始盛行,在三一一大地震、較差的景氣和失業潮等社會背景推波助瀾下,人生的無常讓不少人開始理解到:幸福,跟擁有的東西數量多寡一點關係都沒有;換句話說,當擁有的東西變少了,人反而較容易珍惜現有之物,也更能感到幸福。
在猶豫著是否效法極簡主義前,不如就先讓我們來探討極簡主義中最常被探討的「過度消費」,以下部分內容與圖片摘自佐佐木典士的《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擁有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在丟東西之前,先好好想想:我們為什麼擁有那麼多非必需品?擁有那麼多物品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便是因為我們想要「展現自我價值」,我們每個人亟欲透過物品,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價值。
「人們希望看起來幸福,遠勝於擁有幸福,這就是人們感到痛苦的原因。」——拉羅什富科
想讓自己變得更幸福,與其出門「血拚」,下次不如來試看看「丟東西」吧!
得到想要的卻更失落?
過去十年我一直住在同一個租屋處,十年前的我真的很想搬家,所以花了很大的心力才找到那間房子。我還記得剛住進去時的喜悅,以我支付的租金而言,那間房子的格局可說是相當划算。我在夢寐以求的地區租到理想房子,展開新生活,當時的興奮感如今還歷歷在目。無奈長期居住下來,我卻只看到房子有多小、有多舊這些缺點,愈來愈不滿。十年前我明明實現了想搬進這裡的願望,為什麼現在卻覺得自己不幸呢?
同樣的道理也能套用在擁有的物品上。我以衣服為例,以前的我經常覺得衣櫥裡少一件衣服,每到假日就花一整天逛街買衣服,逛到腿都痠了也要買到自己喜歡的款式。買完衣服回家,開始在鏡子前上演個人服裝秀,第二天穿上新衣服出門時,不禁感到十分風光,覺得自己好像明星一樣。為了買到自己想要的衣服,就算將卡刷爆也不足惜。
我明明擁有一堆自己想要的衣服,卻還是視而不見,每年嚷嚷著「沒有衣服穿」。其實,我的願望早已實現,然而卻感到無法滿足,覺得自己不幸。
「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不能代表你,你皮夾裡的東西也不能代表你。就連你身上穿的衣服品牌,也跟你毫無關係。」——泰勒.德頓《鬥陣俱樂部》
真正的滿足來自何處?
接續上段所說的,人之所以感到不滿足是因為當我們實現願望之後就會慢慢「習慣」。久而久之,「習慣」就變成「理所當然」,人類對於理所當然的事物與狀態最後容易感到「厭倦」。穿上剛買的連身裙,相信每位女性都會感到高興,但穿過五次之後開始習慣,喜悅的情緒逐漸遞減。穿了十次之後,連身裙變成舊衣服,「理所當然」地成為衣櫥裡的一分子;穿了五十次之後,就都會感到「厭倦」。願望實現後必然會經歷「習慣」,建立「理所當然」的前提下,朝「厭倦」的負面想法前進,最後黯然失色,變成可有可無的無聊物品。
正因為人存在著從「習慣」邁向「厭倦」的習性,才會讓我們在實現夢想之後,開始對已實現的夢想發牢騷,深信自己不幸。反之,只要不「習慣」,我們就能繼續享受願望實現的喜悅,永遠感到幸福;只要我們永不厭倦自己擁有的舊物,持續感到滿足,就不會增加新東西。
「幸福並不是擁有你真正想要的,而是珍惜你所有的。」——史查鐵爾
物品本身沒有好壞,而是當數量過於龐大時,它們將控制你的生活。我們一定要重新省思這樣的價值觀,物品不能代表我們,當然也不是我們的主人;物品原本只是工具而已,絕不是為了顧及他人眼光而存在。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