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09.2015

「築.跡 ─ 香港建築展」 百年之後:青年建築師探索香港未來建築的可塑性

「香港建築在下一個百年是怎樣的?」── 約 30 位香港青年建築師,將於由香港建築師學會主辦的「築.跡-香港建築展」當中,以創意作品回應這個問題,探討香港建築的可能性。究竟在他們眼中,百年後的香港建築會有著怎樣的面貌?展覽將以香港特色排檔展示青年建築師富個人特色的展品,與參觀者一同探問建築與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謝錦榮 ─「We嘩藍屋 – 板間房空間紀錄及活化改造展望」

舊社區活化,再展生命力

00

位於香港湾仔石水渠街的藍屋、黃屋、橙屋,是灣仔一系列建於 1920-1950 年代的唐樓建築。這些色彩繽紛的唐樓,象徵了這個小社區多元豐富的生活文化。昔日小區內住宅及各式小商舖櫛比鱗次,鄰舍間關係緊密,散發著濃厚的人情味。小區內好些街坊在這裡己住了幾代,有著捨不得搬的感情。是次展覽纪錄了草根階層的智慧,如何將一個幾十平米的住宅,劃分成十多戶人家的棲身所,是五六十年代難民潮至香港,掙扎求存的寫照。

01

謝錦榮,香港土生土長建築師,1997 年香港大學習建築系碩士畢業。2000 年取得青年發展中心的建築設計比賽第一名。後與參賽夥伴於 2001 年創立 MDFA 建築師事務所至今。其他設計榮譽包括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香港建築師學會於 2009 年頒發全年設計大獎。謝氏的興趣聚焦於藝術、文化、生活、社會現象。最近出自他手筆的作品包括:百老滙電影中心重塑計劃 (2011-12 ),山西怡園酒莊 (2009-12),藍屋建築群的復修活化利用建築設計項目 (2008-16)。

謝氏希望透過建築與藝術的互相牽動,將人們的日常生活連結一起。

謝氏亦愛視覺藝術, 參與過的展覽包括:

《商場裡的藝術體驗》,2006 年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此項目於翌年獲得建築師學會的特別室內設計獎。

《十年回歸前後話》, 2007 年於牛棚 1aSpace 舉行。

《美麗旅程 – 藝術貨櫃計劃》,2008 年於西九文化區空置草地舉行。

《香港深圳建築雙年展》,2008 年於舊中區警署舉行。

《如果你停泊在這裡》,2010 年於火炭藝術村開放日舉行。

《妙想天開》,2013 年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

 

蘇國堅 ─ 「交換未來」 (Future Exchange)

建築=肥皂 ?

02

蘇國堅的作品每每和時間有關,存在著慢慢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是由觀者的互動而產生,從而探討個體與社會的關係。這次他為展覽帶來與觀眾互動的體驗。蘇認為世上沒有永恆的建築物,建築有如消費品,每天被我們消費,最後於 50-100 年的壽命內被耗盡,然後被拆毀。為了探討「建築=消費」這課題,他特別將肥皂製作成建築物及建築平面圖的形狀,邀請參觀者付出一件隨身的物品「購買」肥皂。肥皂用盡後便會顯示建築師藏在肥皂中心的特別訊息,引起對消費的反思,而展覽同時亦會展出參觀者為「購買」肥皂所「付出」的物品,冀引起參觀者反思,建築物所為消費品,其價值到底在哪裡?

03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蘇國堅在香港及內地的住宅,商業、公共建築特別是教育設施的設計上,獲得豐富的經驗。他亦活躍於藝術及社區活動,積極推廣香港的永續城市生活方式。除了建築設計外,蘇國堅還活躍於藝術及社區活動:曽組織香港綠色地圖計劃,得到政府的可持續發展基金資助,推廣香港的永續城市生活方式。亦參與了不少的藝術及建築展覧。他現正修讀中文大學的藝術硯士課程。

 

葉健倫、蔡偉權、杜澄興及楊理崇 ─ 燈鵝相傳

生活 VS 文化

04

05

「燈鵝相傳」以著名的香港「燒鵝」為概念,透過精巧的電腦運算及嶄新的建築模型製作技巧創造成一件件發光的藝術裝置來追悼消逝中的香港大排檔文化。過去幾十年來,香港的飲食文化不斷從街頭小推車/大排檔演化成光鮮的室內空調餐廳,那些舊有的街景和飲食文化逐漸消失於都市中,最終只能成為集體回憶甚至被遺忘。通過這次展覽,我們希望能把那種無形的社區記憶帶進有形的照明裝置藝術品裡,以不一樣的展覽方式讓觀眾感受香港獨有的大排檔文化。

06

葉健倫、蔡偉權、杜澄興和楊理崇於 2011 年修畢香港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翌年成立了「近建築研究舍」,是一個探索「近」建築領域的公共藝術創作團隊。在團隊的核心理念裏,「近」建築領域包括與建築相關的或在現代環境中未被廣泛正視為建築的事物及媒體,當中包括一些空間營造、裝置、工藝、視藝、影像、情境以及建築本身等各種媒介。其作品「竹亭」曾於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中展覽。

 

單芷琪、梁肇麟  –  Hong Kong 2115

即將淹沒的都市

07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2015 年香港樓市再創新高,而劏房戶的最低人均居住面積則創新低,小至 48 呎。惡劣的居住環境,租金樓價上漲的壓力長期以來一直是港人的困擾。2015 的香港人每日捱面包,為的就是完成上樓夢。但有誰想過,100 年後這張夢寐以求的樓契竟變成一張廢紙?

全球暖化和氣候改變令世界各地温度上升,水位上漲。2115 年的香港經歷了五十多年的全球暖化效應,土地只剩下原來的 30%。昔日的香港幾乎已沉沒了。水底的廉價生活,並不是自由自在的。人們需利用膠囊裝置及求生包在水底避過洪水猛獸,每日乘搭水底巴士上地面上班。生活其實跟從前一樣擠迫。什麼是香港人的真正需要?這叫生活還是生存?

08

單芷琪,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一級榮譽學士及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築系碩士,留美其間囊括多個奬學金,其碩士論文更榮獲建築系最佳論文大獎及施韋勒獎。現致力於推動建築與藝術創作,以建築師的思維及對物料的認知,為藝術創作帶出新視野。

09

梁肇麟,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系及創意媒體學院,畢業後以 kirin+lab 自由工作者身份從事創作及多元化設計實驗,2014 年獲得港鐵•天頌雕塑藝術大賞金獎。kirin+lab 正不斷探索混合建築及媒體藝術等設計實驗。

不可轉載
FLiPER
FLiPER 取自英文單字 flip,意指翻轉、翻動,加上 er 的我們成了翻轉世界的人。我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想要翻轉、撞擊的地方,等待著內心發起小小革命的那一天。
FLiPER 取自英文單字 flip,意指翻轉、翻動,加上 er 的我們成了翻轉世界的人。我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想要翻轉、撞擊的地方,等待著內心發起小小革命的那一天。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