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24.2015

來我家吧! 摩擦藝術計畫「著陸」風城

文|陳湘汶

近年來最嚴重的颱風蘇迪勒於父親節前登陸台灣,待颶風遠颺之後的 8 月 9 日,「摩擦藝術計畫」(Mo+CA Projects )的首次展覽「著陸」為風城新竹、專程前來的觀眾以來往的旅人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 。同樣都是藝術研究所學生的成員廖以歆、于雯、王藝書、黃詩思和陳粵琦,於 2014 年 9 月在舊金山集結成了摩擦藝術計畫, 過往是以網路平台為運作的管道,集結藝術家的訪談和活動報導為主。成員之一的廖以歆畢業後回到台灣,也觸發了摩擦藝術計畫要將活動實體化的決定,作為第一次的實體展覽,「著陸」在命名上有很多層的意義,一是代表了他們第一次以實體展覽的方式向大眾展現,二是 Landing 隱含著踏上陸地,也代表他們將與展覽地點進行互動,三是成員之一的廖以歆在海外求學多時,回到故鄉新竹舉辦展覽,「著陸」一詞也包含著背後濃濃的鄉愁。

DSC_8078
Landing「著陸」貼紙和明信片

DSC_8084
展場局部

從快閃(Pop-Up)與公寓藝廊(Apartment Gallery)的形式中得到啓發,他們找到一處原由日本人經營的俱樂部空間, 規劃了第一個實體展「著陸」。參展藝術家除了摩擦藝術計畫成員之外,邀請了具高知名度的藝術家如博覽會常客 — 跨媒體藝術團體 Exray’s、展歷豐富而自己也曾是畫廊經營者的 Barry Ebner、近來也於紐約有展出的朱映樺;「著陸」展前還特意舉辦了徵件,廣徵符合計畫宗旨的實驗性作品,同展藝術家包括陳思含、葛昌惠、黃士綸、黃詩思、謝家瑜、李虹瑩、劉宣伯、董凱銘、周傑、魏臻。這些人擴及了劇場、設計的養成背景,因此在展場裡除了繪畫、雕塑、攝影之外,還有現場的立體裝置、聲音影像化的作品等等,不因短短的展期而鬆懈,實現了一檔完整性頗高的展覽內容。

DSC_8026
展場局部

IMG_8582
Exray’s | Vanishing Point | Audio-Vedio | 3’16” | 2015

DSC_8034
朱映樺 |A is for? | Installation | Dimensions Variable | 2014

值得注意的是,快閃在台灣並不陌生,而公寓藝廊卻是一個有趣的新形式,一般我們對於展覽的既定印象就是在美術館或畫廊一類的白盒子空間、閒置空間改造後的展場等等,而公寓藝廊則是更有彈性並且更加隨機,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歐洲比利時,在 1960 年代的紐約有了更蓬勃的發展,現在在舊金山更是有逐漸取代傳統畫廊空間的趨勢。 例如,由知名藝術家 David Ireland 位於舊金山 500 Capp Street 的住宅,藝術家生前把整棟住宅打造成展示自己作品的畫廊和藝術沙龍,在藝術家過世之後演變成了博物館和藝術基金。典型事例還有由藝術家 Evan Reiser 和 Stephanie Rohlfsru 在舊金山的公寓中共同創建的 City Limits 畫廊,以及舊金山 Hang Art 畫廊前銷售總監 Erica Schulz 近期在灣區 Oakland 一 所公寓裡開創的藝術項目。

實際上公寓藝廊具有親民的性格,它不篩選觀眾,歡迎所有人、甚至更歡迎誤闖公寓的人!另一方面,當我們走進藝廊時傢俱可能都還擺設在原位上,因此藝術家必須要更具有創意,在這種充滿挑戰性的空間裡面佈置。摩擦藝術計畫這次選擇的展場位在新竹城隍廟旁的一棟大樓內,藝術家們在不變更格局也沒有增加木作展牆的原則下,挑戰在這裡陳設 16 組作品,甫入展場,就在不經意間看見吧檯後方李虹瑩的畫作倚靠在牆面上,畫中倒立的女子首先暗示了此展將顛覆觀眾以往對展覽的想像。朱映樺的作品樣貌經常是以現場條件而定,而這次《A is For?》便是貼合著空調的隙縫和柱子的轉角來排列,還有新銳的藝術家謝家瑜《A Touch of Liminality》以白色薄紗與厚重的鏽鐵片吊掛在空間裡形成強烈的對比。此外,寓所中的一間小房間變成了放映室,播放著 Exray’s、陳思含和劉宣伯三位藝術家的實驗影像作品。

DSC_8201
公寓式藝廊外觀

DSC_8204
公寓式藝廊外觀 ( 電鈴,請上 2 樓 )

DSC_8221
公寓式藝廊外觀 – 2

DSC_8131
小房間變成了放映室,Exray’s、陳思含和劉宣伯的實驗影像作品。

DSC_8072
李虹瑩 | Space. Woman. Turning | Mixed Media on Canvas | 162x120cm | 2013

最後,有部分展品特別吸引了我的關注:由主辦單位在各地收集來的「Zine」。Zine 是由藝術家親手製作的小冊子,在這些大小約 B5 而且頁數不多的版面上,他們直接手繪或者將數位圖像列印出來以簡單的騎馬釘或手縫的方式裝訂起來,有的寫滿創作時的私密小語、有的是直接像漫畫一樣畫出一則故事、也有的把 Zine 設計得別具個人風格,這些 Zine 會出現在藝術家展覽時作為周邊販賣,而現在國外也有特別邀請藝術實際上家展出自己的 Zine 的創意市集,我想,現在台灣每年的藝博會已經到了飽和狀態,但是真正能打入藝術市場的年輕藝術家實在了了無幾,走訪各個博覽會,參展的畫廊跟藝術家重複性過高,逐漸讓人降低期待值。Zine 平價卻充滿實驗性,幾乎所有人都買得起,期待往後能有類似讓藝術家自由展現,並且不被市場品味影響的機會。

L1000918 L1000906 (1)

另外,「草圖記畫」是本次展覽内容之一,每個創作者要在規定時間裡面完成一本「記畫書」,媒材內容均不限。這次來到新竹展出前的 7 月 18 日,他們發出 10 本記畫書給參與展前活動的藝術家,有 15 天共計 21600 分鐘的時間創作,8 月 9 日的開幕一併展出了這 10 本記畫書,與同時展出的 Zine 有互相呼應的關係。

DSC_8185
21600 分鐘,「草圖記畫」

IMG_8726
21600分鐘,「草圖記畫」

 

IMG_8484
21600分鐘,「草圖記畫」

20130816_IMG_0868 (1)
21600分鐘,「草圖記畫」

摩擦計畫帶入公寓畫廊的概念,並且同時也為觀眾展現了許多他們在歐美所感興趣的展覽形式,下一站也許會選擇其他成員的居住地,例如上海、舊金山、波士頓。也許就因為他們本身背景來自不同地方,也都曾在舊金山不同藝術機構裡實習,這些經歷催促著他們探詢更廣的藝術世界,從如何策展、認識更多的藝術家、透過多樣的活動去落實藝術社群的形成。這些條件使他們比一般的藝術團體更具彈性,有很強的適應力、在各地發生,並且因地制宜,就是他們最棒的特質。讓人不禁期待他們的下一站,會選擇在哪個城市的哪個公寓裡,展出更多有趣的作品。

DSC_8029
黃士綸 | The Windy Day(II) | Oil on Canvas | 91×65.5cm | 2014

DSC_8139
葛昌惠| Rabbit | Installation | 30x45cm | 2015

DSC_8228
朱映樺(左)、周杰(右)| Dust | Drawing |126.4×47.6cm | 2015

DSC_8080
廖以歆(左)| A Mood of Ease | Oil on Canvas | 91×65.5cm | 2014、Barry Ebner(右)

不可轉載
FLiPER
FLiPER 取自英文單字 flip,意指翻轉、翻動,加上 er 的我們成了翻轉世界的人。我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想要翻轉、撞擊的地方,等待著內心發起小小革命的那一天。
FLiPER 取自英文單字 flip,意指翻轉、翻動,加上 er 的我們成了翻轉世界的人。我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想要翻轉、撞擊的地方,等待著內心發起小小革命的那一天。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