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15.2013

再談活動攝影敘事策略

 

「相機是我的工具。透過它,我給周遭的事物一個理由。」──安德烈‧凱爾泰斯

 

在前文「淺談活動攝影」中,我粗略的將過去拍攝一般活動攝影時的心得分為:(1)參予活動籌備。(2)掌握手中器材。(3)熟悉鏡頭語言。

本文作為前文的補充,新增幾個活動攝影師在拍攝之前,可以留心的地方:

 

(1)掌握拍攝目的

 

 

前陣子有篇文章提到:「越拍照,越遺忘?」指的是一種先拍再說的態度,代替了我們大腦的思考,反而讓我們更容易遺忘我們所拍攝的事物。用在活動攝影的領域上,則意味著「失去初衷」──甚至,我們了解我們提起相機的初衷嗎?

掌握攝影的目的,在每張快門之前之後都能把握住一個核心的目標,才不致於讓整輯記錄顯得不知所云、缺乏重點。微觀而言,每張照片我們選用的構圖、快門與景深都代表著我們想傳遞什麼樣的訊息。以上面兩圖而言,傳遞的訊息與氣氛就有微妙的部分。左圖強調活動高潮瞬間的凝結,右圖則強調整體活動的進行。事宜的運用快門,能有效的將「時間」的特質融入照片之中。

巨觀而言,整場活動,攝影師應當有一個具體的任務──籠統的「拍得好看、人要好看等等」不用說,更多需要的是將沉悶的活動拍成活潑、熱鬧的活動;不拍賓客無聊的神情,永遠等待人物笑開的時候才按快門;人少的活動也要拍成貌似擁擠等等。這些任務說起來俗套,也是事實,也呈現了攝影毫不真實的一面。

這是攝影師在工作與創作兩者選擇之間永遠的路線之爭,是攝影師的意圖與活動官方期待的落差,是紀錄與紀實永恆的爭端。而攝影師,便要在這之中走出自己的生路。

 

(2)人們總是沒時間重看一次全紀錄

 

 

這是一個矛盾的題目。作為一個稱職的活動攝影師,自然有必要在活動從頭到尾都繃緊神經,深怕錯過每一刻重要的瞬間。在整場活動進行之中,往往不知不覺拍攝了數以千張照片。儘管整理完後,經常仍像流水帳一般留下幾百張紀錄照。

影片往往需要剪接,這個道理同樣應用在靜態攝影的活動記錄整理上。

前文中提到「廣角鏡是敘事的語言,長鏡頭是特寫的語言。」這句來自婚禮攝影師郭哲維先生的話。是的,運用不同攝影焦段所呈現的畫面意味者全然不同的訊息與氣氛。而我們必須不斷的運用不同的焦段與呈現出來的不同視覺效果,替活動進行「廣泛的陳述」與「細節的補充」

 

 

儘管同樣運用的是廣角視角,與拍攝主的距離同樣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與訊息意涵。上圖左的拍攝目的在簡單的紀錄活動的現場、參予的人數與進行的活動內容。而右圖則旨在記錄活動的細節,作為左圖的補充。

 

 

左圖運用廣角端,使得攝影師能夠在距離拍攝主體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容納現場活動的重點情況。右圖使用鏡頭的望遠端,能夠紀錄拍攝主體的表情與活動細節。這些是非常普遍與通行的方法,自然也顯得相當保守。如果活動現場允許,攝影師也可以採取運用廣角端,並貼近拍攝主體以創造不同張力的照片。

在了解鏡頭的運用後,掌握住「整體的陳述」與「細節的補充」,就更能在拍攝進行時與後期整理、淘汰時,剪輯出更精簡、有用的照片,而不至於使得照片輯流於流水帳的紀錄。

 

 

策略性的將照片並置與搭配,在紀錄活動現場之虞,更能產生1+1>2的綜效。透過蒙太奇手法的剪輯照片,能夠有效的傳達更具體的故事內容,進而更有效率的作為回顧、回憶之用。也更容易切合攝影師最初的任務。

 

不可轉載
墨比陳
FLiPER MAG 專欄作者 基礎技術性的攝影是非常容易的,幾乎已經普及普見於台灣。但關於攝影的教育、攝影的欣賞以至於針對攝影的論述、攝影的書寫卻是台灣非常缺乏的一塊領域。相對於古典的藝術品、畫展或當代的公共藝術、多媒體藝術,關於攝影藝術作品與新聞紀實的攝影作品的展覽卻乏人問津,或者令觀者卻步。我想要呈現並進行書寫的便是關於攝影的邏輯以及影像與文字兩者之間敘事的思辨。攝影,作為人使用特定的工具進行對世界刻意的觀察。文字在這裡的出現,是在影像自身已經意義充備的前提下,對其的補充陳述。
FLiPER MAG 專欄作者 基礎技術性的攝影是非常容易的,幾乎已經普及普見於台灣。但關於攝影的教育、攝影的欣賞以至於針對攝影的論述、攝影的書寫卻是台灣非常缺乏的一塊領域。相對於古典的藝術品、畫展或當代的公共藝術、多媒體藝術,關於攝影藝術作品與新聞紀實的攝影作品的展覽卻乏人問津,或者令觀者卻步。我想要呈現並進行書寫的便是關於攝影的邏輯以及影像與文字兩者之間敘事的思辨。攝影,作為人使用特定的工具進行對世界刻意的觀察。文字在這裡的出現,是在影像自身已經意義充備的前提下,對其的補充陳述。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