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
中國人素以龍的傳人自居,龍文化遠在上古年代,已植根在中國人民的心裏。龍以不同的形態,角色等,出現在不同的神話及傳說內。
香港在每年的中秋時節,港島的大坑綄紗街一帶,大坑街坊福利社也有舉辦舞火龍活動,每年也吸引數以萬計的市民前往參觀。遠在梅州的豐順縣,在每年的元宵節當晚,也有相同的龍文化活動,但相比大坑的來得更熱鬧及受觀迎。
豐順縣在揭陽以上,屬於梅州範圍,客家習俗,而豐順縣內埔寨鎮的舞火龍活動,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埔寨人民迎新歲,為求來年生活順境,風條雨順,民眾自資購買火藥煙花,製作火龍舉行元宵燒火龍慶典。在2008年,“埔寨火龍”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埔寨火龍特式之處,是由龍頭,龍身至龍尾,也會巧手地繫上不同的煙花炮竹在上,每一個姓氏群的居民,也會派出一條火龍巡遊,今年2014年便派出了四條大龍。先以長長的鞭炮開路,驅開人群,每一條火龍由赤膊舞者從村內舞出,一邊在會場游動,一邊燃著龍身煙花,邊遊邊噴灑火花,人聲沸騰,人聲炮竹聲震撼著現場每位目睹人仕,所以每年由中國四處來到的市民,數以萬計,遠在四川也有市民特意前往參加這樁盛事。
每樣習俗的背後,也有其自身的故事,埔寨火龍也不例外,由傳說及神話也有,主要是燒其龍而得平安。大家也會看到勇土們赤膊舞動,參觀的人們也不太害怕炮竹所傷,原來如果給龍身火花燙傷出了水泡,這個“泡”字,發音和鈔票的“票”字差不多,來年的你一定是發大財,滿身鈔票了。
拍前準備
在元宵節當天,隨攝影團走到埔寨鎮的村內的祠堂參觀,聽說由年初五已經開始製作的火龍,這些火龍全出自農民自己的一對巧手,它們就是放在自己姓氏的祠堂內,看著當晚火燒的龍真身,可見這時還未完整繫上所有龍身的,要到黃昏時份才再加工。現場有當村姓氏的鄉親看守,再三叮囑不要在祠堂內燃點火種,避免失火令到所有努力付之一炬。
祠堂內還擺放了其他在當晚也會燃點巡遊的小造型動物。
其中一截未繫的龍身上,排列整齊的煙花,煙花由以前土製的到現代新款的,令到巡遊時燒龍時,可以有更大層次變化的光影演出。
這些鞭炮,製作方法是在一條長竹上繫上一串串的炮竹,是晚上在出龍前驅散場中人仕,騰出空間給火龍出來。
黃昏時,去到慶典場地,這麼早的時間,已有不同的攝影人仕在場,佔有了他們認為的有利地點。
從山坡另一角度向下望,下面的平地,是火龍舞動及巡遊的地方,暫時沒有太多人,但當天色入黑後,下面的平地,斜坡上,也會站滿人群。
一年一度的舞火龍正式開始,中國內地和香港不同之處,是燃放炮竹及煙花,沒有太大限制。所以基本上整晚也是有不同的大型煙花燃放,而當看到用來驅散人群的竹鞭炮出場,便知道這些鞭炮,正為這晚的燒火龍節目打開了序幕。觀看的人群,被燃點後的鞭炮驅趕,一路遊走場內,火花四濺,觀看或攝影的人士爭相走避,這樣廣場自然有足夠空間給火龍出場。
主角未現身時,海裏的魚蝦蟹等小角色爭先出場,但她們的氣勢也不可以小窺,既走位靈活,爆射的火花也極難預測,在旁拍攝,身上難免被爆射的炮竹及火花波及,所以很多攝影人選擇在山坡上守株待兔,但自己的見解不同,主要在主動和被動之間考慮,在廣場中,要受火花,爆聲及煙硝波及之苦,人潮擠迫,但攝影角度靈活及變化大。在山上,你只可以使用遠攝鏡頭拍整個場地的大景,少了特寫,但慶典開始後,人群擠迫,比較難移動,所以要一早預算自己要拍甚麼的相片,才考慮位置。
火龍亂舞
主角出場了,今晚有四條大龍演出,未燃點的火龍,在慶典場地巡遊幾圈,鞭炮不停點放,全場人土正等待點火的一刻,大家的心情攀上頂點。
點火後的火龍,是順序著火的,第一圈巡遊時,整條火龍基本上還未是最火爆的狀態,要到第二圈時,龍身上的煙花,才是爆射得最光亮的時刻,拍攝便是這個時刻了。
基本上,燒著的火龍會在場地巡遊幾圈,可以不用追拍的,自己也怕和其他在場人土踫撞,所以實行的計劃是守株待兔,站在自己認為有利的位置等待,來到時以連拍方式拍攝。
龍頭太重了,要十多個大漢合力才能舞動。
去到第三圈時,龍身爆射的火花漸暗,煙硝彌漫,整個場地也泛起一片黃色,火龍在火煙內約隱約現,神龍見首不見尾。
每次出場村民也是赤膊上身,踫巧今年天氣寒冷,但也是照樣出場。
火花不停噴濺,人聲鼎沸,攝影人四處走位拍攝,其他觀眾也拿出手機拍攝,混亂非常。而火花洒下,火花在勇土們身込彈跳,湊成的畫面,隨處也是一幅幅的畫。
火花似雪飄落,浪漫而淒迷。
結尾
轉眼四龍已過,場地還不停地燃發著大型煙花,人潮陸續向出口方向散去。這次拍攝,計劃利用高速快門凝結火花,令到畫面充滿著一點點的火光,而高速快門下,亦同時可以捕捉舞者的動作及表情。自己第二年拍攝了,每次拍攝過後,也會感到不滿足,有些地方不滿意等等,來年有機會再去一次吧。
本文章為轉載授權,不得轉載。
文 / photoblog │ 圖 / photoblog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