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心理實驗證明,要人們跳脫固有思維,從既有物品上看出它運用在新脈絡的潛能,非常困難。
我們來做個實驗:
假設你坐在心理實驗室裡,研究人員給你一個裝有火柴、圖釘、蠟燭的小盒子,他請你將蠟燭固定在牆上,且不能讓蠟油滴到桌上。當你把盒子裡的東西拿出來時,你會想「我該怎麼做?」
許多人會試著用圖釘把蠟燭釘在牆上 — 這是個不錯的方法,只是他們會發現這麼做會讓蠟油滴到桌上;還有人會試著將熔化的蠟塗在牆上,以此固定蠟燭,但這仍然解決不了蠟油滴到桌上的問題。
解決的方法是?
還記得用來裝火柴、圖釘、蠟燭的盒子嗎?它也可以拿來利用。在收下盒子時,受測者只把它視為「容器」,但這不是它唯一的功能,它可以有其他用途,例如把它當作蠟燭的架子釘在牆上,讓蠟燭可以穩穩地站立、燃燒,且不會有一滴蠟油掉在桌上。
蠟燭的難題解決了。
- 沿襲固有思維、跳脫固有思維、檢視固有思維
上面的實驗在心理學上非常有名,所有關於創新的心理探索,如 Daniel Pink 的動機科學,都曾使用過它。
這項實驗是 1945 年由出生於德國的完形心理學家 Karl Duncker 所設計,他認為「蠟燭難題」顯示了人們的功能固著。一如科學網站 io9 的作家 Esther Inglis-Arkell 所述:
「功能固著」指的是人無法跳脫物體所處的大結構,純粹就物體本身思考其存在的心向。
「蠟燭難題」點出人要脫離物體的原有脈絡非常困難。由於受測者接收盒子時,裡面裝滿了火柴、蠟燭和圖釘,所以它理所當然被視為容器。有趣的是,Duncker 做了後續實驗,他將盒子與其他物品並置,結果顯示受測者能更快將盒子做為架子使用。
人們克服功能固著時會覺得自己很聰明(像馬蓋先一樣),例如用鑰匙開箱,或是用硬幣旋開螺絲等,就是克服功能固著的例子。放大來看,突破功能固著就是重大的創新。
如果你認為電話不僅可以用來打電話,那現在你應該要覺得自己很聰明!
- 但功能固著也不一定是件壞事
假設有人請你從工具箱中找出可以鬆開螺絲的工具,你可以仔細分析、評估每樣工具在這個小任務中的效能,再做選擇,但這會花費過多時間。功能固著則可幫你立刻從工具箱裡拿出螺絲起子,因為你知道它是最明顯有效的工具。
但如果你總是看到最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或許是你大腦裡的螺絲就該鬆一鬆了。
本文章為轉載授權,不得轉載。
文 / Techorange │ 圖 / http://techorange.com/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