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03.2013

為自己攝影

 

「沒有經過設計的照片,無法傳達內容。」──哈洛德‧曼特 Harald Mante

影響一張攝影作品好壞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色調、光影、質感與細節、內容、以及構圖等等。其中又以構圖是最為人所熱論。在不同的場合,不管是分享經驗或者教學,在談及構圖的時候,除了最老掉牙的三分構圖法之外,我最常說的大概是「大膽嘗試」、「沒有法則可言」。儘管我看構圖與視覺設計的書,並以這些書為教材,但這些講授構圖的書中,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不要因循,不要自封。

在教構圖的時候,是最讓我感到困擾與心虛的一部份。

因為我本身是一個不太在意構圖的人。我相信大部分的攝影玩家在長期的拍攝經驗下來,會累積出不同的個人攝影信念。有些著重光影與主體的搭配、有些人強調的幾何的構圖、有些人不在意構圖,花更多的心思在營造一種整體的氣氛。

而我是那種先求有再求好的人。這大概是個很壞的習慣,而我也正在努力克服他當中。對我來說,攝影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而我大部份的嘗試是失敗的。太多時候都因為自身的能力不足而錯失了許多瞬間,或者因為太害怕錯失而不假思索的「盲拍」──沒有經過構圖思考,就純粹對著目標按下快門,而得出一張不佳照片,同時也錯過了最佳瞬間。唯一值得慶幸的大概就是我最後仍會刪除掉這張失敗作,而不自於苟且於無數差強人意的照片。

有點矛盾對吧。

 

 

 

但其實會有這種想法,是在用DSLR之後才產生的。拿著DSLR彷彿就意味者擁有了攝影師的身分──儘管不是。別人看你的角度與觀點也不一樣了,他們曉得你手上的機器與他們的不同(儘管你很想強調機器並不代表什麼),也認為你應當懂得何謂攝影(但你其實認為沒有「何謂攝影」這樣的命題。)。

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拍照顯得有壓力,而且也經常害怕別人的檢視。

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喜歡在拍照的當下和人分享照片。不管是給拍攝的人或者旁人觀看──對我來說擠著看DSLR小小的螢幕那並不是觀看,那是檢查。

替別人拍照時,你摸索的並不是自己的審美觀。而為了探索這個「非己」的審美觀,有時候必須求助於流行的攝影法、構圖法與前輩的經驗談。為什麼我們要追逐別人的審美觀與使用別人的攝影手法呢(構圖)?

是的,我們會因為模仿更佳的進步。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有哪條路可以走,這個時候地圖就顯得很有用。但是最好的旅行經驗往往不是照著別人的遊記走一回,而是來自在某個遺落在地圖之外的地方迷路的時候。

 

 

最終我還是最愛底片相機的使用經驗。我愛底片相機產出的照片的質感與色調,以及機械相機全手動的操作方法,能夠讓我更融入攝影的整個過程之中。但最多的還是底片相機讓我能夠專心的為自己攝影。

DSLR很適合用在教學與活動拍攝上面,畢竟數位化的便捷與迅速才是這些場合需要的。但對一個人的創作來說,傳統底片相機(不管是傻瓜、玩具、SLR、RF),少掉了液晶螢幕與即時影像,我拍攝的作品封藏在底片罐裡面等著我去雕琢,而不用事先給人檢查。

我喜歡為自己攝影,你呢?

 

Morpheus Photomagine
關於攝影的邏輯以及影像與文字兩者間敘事的思辨。

不可轉載
墨比陳
FLiPER MAG 專欄作者 基礎技術性的攝影是非常容易的,幾乎已經普及普見於台灣。但關於攝影的教育、攝影的欣賞以至於針對攝影的論述、攝影的書寫卻是台灣非常缺乏的一塊領域。相對於古典的藝術品、畫展或當代的公共藝術、多媒體藝術,關於攝影藝術作品與新聞紀實的攝影作品的展覽卻乏人問津,或者令觀者卻步。我想要呈現並進行書寫的便是關於攝影的邏輯以及影像與文字兩者之間敘事的思辨。攝影,作為人使用特定的工具進行對世界刻意的觀察。文字在這裡的出現,是在影像自身已經意義充備的前提下,對其的補充陳述。
FLiPER MAG 專欄作者 基礎技術性的攝影是非常容易的,幾乎已經普及普見於台灣。但關於攝影的教育、攝影的欣賞以至於針對攝影的論述、攝影的書寫卻是台灣非常缺乏的一塊領域。相對於古典的藝術品、畫展或當代的公共藝術、多媒體藝術,關於攝影藝術作品與新聞紀實的攝影作品的展覽卻乏人問津,或者令觀者卻步。我想要呈現並進行書寫的便是關於攝影的邏輯以及影像與文字兩者之間敘事的思辨。攝影,作為人使用特定的工具進行對世界刻意的觀察。文字在這裡的出現,是在影像自身已經意義充備的前提下,對其的補充陳述。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