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
下文為2013台北攝影博覽會觀後感
藝術攝影是與我們一般所認知的攝影截然不同的領域。不同於我們所見的商業攝影、紀實攝影與人文攝影,藝術攝影是一個超越生活經驗而外,非常而跨領域的格外標的。或者說,它應當是去領域的,去界線的。因此在藝術攝影的展場中,我們不應該將傳統看待攝影的標準適用於這個場域中。
那麼普羅大眾如我們應該以甚麼樣的標準與心態來看待這樣的攝影與藝術呢?我們所知的傳統攝影技法與認知,在這樣的一個場域中被消解、崩壞。但這樣的情形,並不意味著我們習慣所認知的攝影是非藝術或非美學的。我們應當注意的是,在這樣的場域中,我們會發現更多我們不曾注意過的表現手法,而這些是超越普遍的攝影經驗,或者是被傳統攝影經驗拒之於外的。
我們了解到,攝影所內涵的精神,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不同層次的韻味。而這些攝影藝術家們,便是透過親探這些攝影內一層一層的可能性,並將之與攝影師的想像結合並具現出來。這些影像成為攝影師所注目與想像的成果。在某方面而言,這些藝術形式存在的影像成為我們觀察世界的擴充。
而這些擴充,由於是游離、陌生於我們尋常經驗之外的體驗,而顯得失真與虛假。這些被藝術陌生化、神祕化的照片──不,我們還能稱其為照片嗎?這些影像,透過不同的媒材呈現,透過不同的機器製造,這些影像自然也不限於一次產出的製作,更可能是多次產出與合成的多元創造物。而值得玩味的是,這些照片越脫離其被認知為照片的意義,而更趨向一些影像的斷面。到底是離真實更遠?還是離真實更近呢?
2013年的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在今天落幕,來自歐亞十餘國,高達60位以上藝術攝影家參展的TAPS,其形式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展覽空間,而是與畫廊一樣在藝術鑑賞之外,仍帶有商業交易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他並不是一個安靜並適合欣賞作品的地方。大會採取一個攤位隔間展示攝影家個人風格的方式,而整個博覽會因此顯得混雜與凌亂。有鑑於此,許多攤位也才建議觀賞者擇日蒞臨藝術家的個展。
然而這樣的藝術攝影博覽會能帶給我們甚麼視野呢?這樣廣泛對外開放與宣傳的博覽會,降低了民眾親近藝術攝影的門檻。不再若藝廊般冷漠、高貴而拒民於千里外。儘管我們難以在一時之間就能體會每件作品所蘊含的能量與內涵,但這樣讓藝術攝影親切面向大眾的機會在台灣並不多見。而許多位攝影藝術家也親自留駐於攤位之中,親自向觀賞者解說與交流,這是一般藝廊在開辦攝影展時所難以達到的。
蘇珊‧桑塔格於其所著之經典《論攝影》這麼說過:「嚴格地講,我們永遠無法從一張照片裡理解任何事情。」但照片仍填補了我們腦中現在和過去諸多畫面裡的空白。
你了解到你所生活的世界裡缺少了什麼嗎?嘗試接觸藝術攝影吧!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