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元宵節了,讓我懷念起那壹年臺灣的冬季,在臺南鹽水被蜂炮轟炸的時光。
那壹年,我在臺南度過了整個農歷新春。而位於臺南市鹽水區非常著名的「鹽水蜂炮」是每壹年臺南市最熱鬧的新春慶典之壹。
所謂蜂炮是指許多沖天炮組成的大型發炮臺,點燃時萬炮齊發,有如蜂群傾巢而出,因此稱之為「蜂炮」。
好玩且愛探險的我又怎麽能錯過這個特別又刺激的玩意兒呢!
以下這張照片由當時同行好友提供,站在遠處拍攝的另壹位朋友因沒穿戴防備護身,結果被威力十足的炮炸到了嘴唇。因此,要參與這個慶典得做好護身措施。
那個晚上,我們壹群人浩浩蕩蕩騎著機車,從臺南東區冒著寒風耗了壹個小時余來到了鹽水區。吃了壹碗熱乎乎的面線讓身體暖和後,便開啟了被炮炸之旅。
當時只有我壹人上陣,當然也是經過了壹番內心的惡魔與天使之戰,感覺猶如要赴戰場般。好玩但聽話的我,乖乖戴上了全罩式頭盔,還在上半身多加了壹套借來的特大號牛仔布外套,從頭到腳趾包的幾乎密不透風。
當時,我看見有些洋人或遊客幾乎沒作安全措施,心裏替他們捏壹把冷汗。
壹切準備就緒以後,就上陣啦!
鹽水蜂炮的路線由鹽水區上的武廟前開始,進行遶境全鹽水區的活動。原本遶境活動事是在元宵節當天開始,為期壹天,但後來因為遶境時間過長而將鹽水區劃分為幾個區域,並安排為期兩天的遶境行程。
我們選擇在元宵節正日前去,因為聽說正日會比較熱鬧。
在遶境活動當中,神轎抵達門前後,才會開始推出自家的炮臺。主人拉開紅布,撕下炮臺上的紅紙,在神明面前與金紙共同焚燒祝禱後,便正式引燃自家的炮城,讓遶境神明點收蜂炮。
人們都會跟在神轎的後頭,朝炮臺進攻。初次體驗的我,像個盲頭蒼蠅,看到哪裏有神轎和人潮就沖著去了。
當工作人員點燃蜂炮前,站在炮臺前的擡神轎者就會移步到神轎後方,並開始擡著神轎上下跳動。而聚集在神轎後方的人潮就得跟著跳動了。當時蒙查查的我並不懂得為何要壹直不斷地跳,反正跟著大夥兒就準沒錯。
後來我認識了壹對也來體驗沖炮的情侶,得知原來不停的跳動是為了把打在身上的炮給彈走,避免燒傷。
大夥兒跳動不久後,工作人員隨即點燃蜂炮,雙耳遭炮身轟炸,而不長眼睛的沖天炮四處濺射,打在人們的身上。
玩了第壹遍,我覺得相當刺激,但當時是站在比較後面,聽說站在前線會更刺激。於是乎,我再朝著第二個炮臺進發,而這壹次我站得比較前面,但還不算很前,依然覺得很好玩。
但,來到了第三次的體驗,我被嚇得差點飆淚。當時我為了拍照,站到了最前面壹排,也就在神轎後方。結果在工作人員開始點燃蜂炮時,我被擠在了神轎與神轎以及人與人之間動彈不得。
由於當時幾乎艱於跳動,我緊緊地把圍巾裹住下巴,避免蜂炮被彈進頭盔下方。威力的蜂炮點點射到我的雙腳和身體以及頭盔,幸好上半身的特厚兼特大號外套形成了頑強的保護層,然而僅穿壹層緊身牛仔褲的雙腳卻痛得讓我幾乎飆淚。
雖然當下被嚇壞了,但現在回想起來,確實壹個非常棒的體驗,至少我突破了心理關卡。
根據網絡資料:鹽水區靠近海,當地居民多數為來自中國福建沿海的漁民,而蜂炮的活動耆老推測起於清光緒11年(1885)年,當時瘟疫流行,居民基於民間習俗,向當地的“關聖帝君”祈求平安,並依占蔔結果,在元宵節晚上,請出廟中的周倉爺做開路,關聖帝君殿後,壹路燃放炮竹,繞鎮壹晚,後來演變成傳統。
起初全鎮各村都在元宵節前後為時3天燃放炮竹,後來逐漸改為各村輪流放炮竹的形式。
2000年前後,鹽水蜂炮已成為當地政府規劃的大型活動,並配合歷史和觀光將古時的街道復原。
那壹晚,原本想要挑戰主炮城,但經過壹番詢問當地路人後,得知那年的主炮城燃炮時間落於淩晨5點,因此我們在接近淩晨壹點時唯有珊珊而歸。
由於是元宵節,當晚除了有蜂炮慶典外,現場也有壹些小吃、賣藝攤位和花燈供人欣賞。
這壹席漂浮在水面的茶桌燈飾引人遐思,好想坐在上面泡壹壺茶,邊浪漫地欣賞天上的圓月。
參與蜂炮活動得註意的事項:
應準備完整的保護裝備以避免受傷:
(1)全罩式安全帽/頭盔
(2)圍巾/毛巾以圍住脖子
(3)棉質或牛仔外套長褲、手套及平底鞋或運動鞋
(4)切忌穿雨衣等可能融化或起火的衣物。
2017年的鹽水蜂炮活動
在今年的2月10日及11日,為期兩天,時間皆是當天早上8時至隔日淩晨。
有關臺南鹽水蜂炮資訊更新,可瀏覽鹽水蜂炮面子書(點擊這裏)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