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14.2016

淺影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時代下鋒利的掙扎

在台灣導演中,我最喜歡的是楊德昌,那個年代的電影雖然沒有好萊塢的那些作品的節奏分明,但楊德昌電影中的那些細膩的敘事總能反映出活在從前那個艱困的年代中,人人心中幽微晃動的不安。

在看過《一一》和《恐怖份子》之後一直很想找機會看這部經典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但礙於自己的時間比較破碎(看電影時不喜歡中斷或分幾次看),就一直沒有如願。終於在昨天有了空閒時間,去影院看了修復版的《牯嶺街》,算是圓了一樁心願。

photo_2878f5db0e18468cd7abe3c3951e49ca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讀建中補校的小四,愛上了同樣就讀建中補校的小明,最後將她殺死,看似短潔的內容卻長達將近四個鐘頭。與一般的仇殺題材不同,楊德昌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敘說電影中主要角色的家庭背景,和再現了台灣 1940、1950 年代下生活的刻苦。

小四生長的家庭,是從中國大陸播遷來台的外省家庭,父親是公務員,姊姊和妹妹都有很好的成就,在聯考的年代小四僅考上了建中補校(夜校),因此家中父母的關切和擔憂無形中對小四產生了壓力。小明的家庭是單親,母親又患有氣喘,母女倆過著寄人籬下困苦的生活。在讀書和家庭的壓力下與小明的結識為小四的生命開了另一扇窗,但兩人的生長環境注定了兩人對於愛情的看法歧異,抑或說,對小明來說從來沒有所謂純然的愛情。

小明的角色象徵著那個年代夾縫中的小草,在難以生存的環境下,小明的愛情總是夾帶著利害關係,無論是與小醫生的曖昧不清或是最後與家勢顯耀的小馬在一起,都夾帶著生存下的不得已,縱使她也理解這些道理,但終究在小四的愛與現實之中做出了選擇。

小四就讀夜校、參與幫派,在成長的過程中目睹、經歷了許多不公不義的事情,例如學校教官不明就裡的懲處、幫派間打打殺殺的恩怨、校園間層出不窮的霸凌等等,這些與身為公務員的父親教給他的那些嚴謹的關於光明磊落、要努力爭氣的道理相互背馳,常常受了委屈和遭受誤解時卻只能躲在象徵封閉的睡房裡默默寫著日記,造就了他的壓抑。

「我不想別人看不起妳啊!」這樣一句話道出的是小四與小明在時代和家庭下產生出的不同的價值觀。對小四來說小明這個他所愛著的女孩最終成了他最不能接受的社會價值觀、和不能改變的世界的縮影,電影的最後歷經了打打殺殺、社會欺凌、家道中落等事情的壓抑,小四的掙扎和矛盾終於成了一把鋒利的刀刺死了小明,那把刀上纏著對小明愛,同時也纏著對於環境和命運無法抒發的恨。

電影中出現了許多類似同時令我印象深刻的鏡頭,鏡頭中人物站在畫面的邊緣對著鏡頭外的人說話,或是刻意的遮蔽說話對象,透過將人物壓縮到邊緣來表現出角色受到現實處境的壓迫,而那看不到的對話者則象徵著角色們正在受到那無形卻巨大的時代環境和社會現實所壓迫。

電影結束在收音機播報聯考各校的放榜名單,大時代籠罩著的循環未曾間斷,而小四終究也只是那個年代中的一個名字,隨著時間的大海而去,和數千數萬人的名字一起,所有掙扎彷彿都被巨大的浪濤聲給淹去。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一名少年用刀刺死了一名少女,而那時代所磨成的鋒利的掙扎,也同時刺死了那名少年。

不可轉載
城三
懷揣著生鏽的夢,困在時代的長鏡頭中。
懷揣著生鏽的夢,困在時代的長鏡頭中。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