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喜吧島仔是我們的畢業製作。
以下是關於畢業製作的介紹:)
畢製動機 – 時代下沉睡的文化意識
臺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擁有豐富的文化,但由於臺灣複雜的歷史結構與政治因素,臺灣人民對於文化的「核心」認同有所爭議,執著於省籍問題,追溯到底何謂「本土」,在爭吵與對立之下始終沒有一個結論,久而久之,我們開始不去認真地談論「臺灣文化到底是什麼」,加上在多元的社會環境中,外來文化進入並佔據我們的生活,我們更是對於自身文化感到自卑與迷惘。然而,在這個公民力量崛起的時代,不論是 2014 年發生的三一八學運,還是 2015年臺灣以非政府組織的名義參加米蘭世界博覽會,都可以看出年輕世代對於「臺灣是什麼樣的國家」、「臺灣人是什麼樣的人」開始有想法的交流與意見的交換,而臺灣文化的議題也再次被提出來討論。
一場文化覺醒計畫
究竟「臺灣文化是什麼?」沒有一個絕對、單一的標準答案,文化的面向廣泛,不論民族、飲食、技能、藝術、社會現象與價值觀都是文化的範疇,意即「生活就是文化」,我們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的生活樣態即是臺灣的文化。透過一群對文化有高度意識的文創系學生所執行的畢業專題,窺見年輕世代的文化觀。
十組創作團隊一同呈現的臺灣文化圖像,講述了年輕世代對文化的詮釋與期待,更透過實際行動去觸及社會,使大眾也能感受並投注他們的關心,進而喚醒臺灣人民的文化意識。我們觀察到我們身處在一個臺灣人普遍對於自身文化感到自卑與迷惘的時代。或許是因為臺灣歷史結構複雜,而臺灣又是一個豐富多元的社會,常常我們在談到「臺灣文化」時,我們講不出什麼內容。那些我們直接聯想到的「臺灣傳統技藝」例如:媽祖遶境等,被我們認為是臺灣文化,但自己卻對它毫不親近。
其實文化的面向廣泛,文化不該單單指「傳統」;生活就是文化,人們在這個土地上生活的樣貌就是台灣的文化。台灣文化的詮釋權,應還給我們每一位台灣人,由我們關心的議題與事物出發,用我們的方式探索和理解台灣的文化,而不再認為台灣文化很俗氣、卑微、不值得搬上檯面,因為當我們陷入文化自卑的情節裡,我們會不小心忽視、忘記,甚至在台灣這片土地最美麗的生活、文化正逐漸消逝的同時,沒有挺身而出去保護它。
目標
我們的目標:「喚醒台灣人對自身文化的意識」。
當我們要喚醒大眾對文化的意識,我們必須先得到大眾的注意。藉由創意的行為包裝文化,使具有議題性、有趣性、故事性的創意行動讓我們想守護或提倡的文化能觸及到更多人,並使大眾得到啟發與反思,開始會主動關心,並願意共同討論台灣的文化究竟是什麼?進而認同自身的文化,且為此感到驕傲。
我們最理想化的目標,是文化不用再需要以「創意」的方式被提起,更不用以「商業」的手段被消費。文化貼近生活,而文化認同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具體行動
身為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的我們,該是最有資格告訴大眾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的學生。畢業製作是我們大學四年來的心血結晶,也是我們踏入社會前,呈現我們四年來得到的專業。畢業製作是以「台灣文化」為核心,同學創作各自的專題。每一組同學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理解、守護與提倡自己關心的事情,藉由創意的行動推廣與行銷,同時在過程裡,同學也在台灣文化中探尋自我、探詢自身的文化價值。
畢業製作包含兩部分,一是在2016年 12 月執行「城市佔領計劃」,以及2017年 5 月的舉辦「最終成果畢業展覽」。行動的概念以「傳承精神」、「展現生活」、「顛覆印象」為架構,我們用行動告訴世人:「沒有生活就沒有文化,在台灣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會溶在我們眼睛,被身體吸收,接收台灣精神的傳承,我們做的、喜歡的、討厭的,都源自於臺灣所給予我們的,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展現生命,時時刻刻都有臺灣的影子,而在成長過程中有了自己的價值觀,想用眼前的雙手讓台灣更好。」
*
申請成為專欄作家,是希望透過Fliper網站,加入這個藝文群聚,讓各種不同專長的藝文群體因為共同特質在這裡彼此關注、發酵。文化議題方面的事情無法單單憑靠單一的力量就讓它在民眾心中留下痕跡,喜吧島仔希望文化能像台灣特有的里長廣播一樣,富有渲染力跟影響力,讓大家能開始更關注自身成長的土地。
*
若成為專欄作家,喜吧島仔的文章撰寫方向將以「團隊的活動紀錄與理念」為主,各團隊在哪個地方進行了哪些議題的展現、如何表達的形式、活動的獲得,我們將會以攝影加上文字的方式紀錄,作為在網頁專欄上面呈現的主要內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