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子衿
「老天只給我們一片沙漠,唯一選擇就是把不可能做到可能。」 歷經 2000 多年沒有國家的日子,猶太人終於在 1948 年建國,在這塊面積 2.2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雖然土壤貧瘠、資源短缺,卻因為是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為了爭奪聖地,歷史上許多爭端都在這塊土地展開。在一片不毛之地建國,沒水沒油,2/3 都是沙漠,自然條件複雜而嚴酷,但猶太人在復國之後積極建設國家,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目前,這裡的新創公司密度是世界第一,而需要科技人才的跨國大公司如微軟、Google、三星和蘋果等,也都在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化危機為轉機、打造有利創新的沃土,便是這個無所畏懼的國度與生俱來的特質。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第二檔國際交流展,台北市文化局特別邀請了以色列設計師雷茲高爾(Alon Razgour)策畫,包含 45 位以色列設計師共 300 件作品的「質樸創意學:當代以色列設計展」。雷茲高爾指出,「誕生自其尚未被單一文化框架的新生國家背景,以及對『下一個更好』的持續渴望,以色列一直持續尋找與創造新作品,超越了打造一個細緻成品的需求,粗放的美學故而成為以色列的文化特色,並體現於設計語彙當中。」
在展覽橫跨 20 年的以色列當代設計發展中,可以看出幾個淵源於歷史背景、天然資源相關的設計特色,其一便是從傳統工藝、傳統生活方式和地域特色汲取創新的養分。以色列對於歷史、文化與傳統皆相當重視,例如在耶路撒冷區內,做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所有的房子都必須由石材建造,藉以維持一貫的傳統與建築特色,歷史古跡與現實生活相融。反映在設計上,傳統文化諸如希伯來文字、傳統窗花,亦時常被援引使用,此次被稱為以色列設計教父的考夫曼(Yaacov Kaufman),便帶來了名為《雙環編織椅》(Rings Chair),將傳統的手工編織圖紋轉換為幾何線條,延續美感的保留,再搭配上鮮豔的色彩,呈現出既考究又當代的設計風格。
「質樸創意學:當代以色列設計展」現場一隅。(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對上帝賜予土地的珍惜
猶太人在強敵環伺、危機四伏的處境中復國,擁有一個完整的國家,正是四處遭受到迫害、屠殺與歧視的猶太人所最珍惜的,馬澤(Nilly Mazor)在羊毛地毯上設計的企鵝遷徙圖樣,便是象徵這段從流離失所、最後團結回到以色列的歷史。由於「土地」代表著上帝的應許與祝福,艾爾(Adital Ela)的作品因而體現這份對大地的珍惜,致力於永續設計的她,以可分解的生物廢料和泥土做為媒材,目標創造出零秏能且可以完全再利用的傢俱,最終都能夠重新回歸到它們的原生之處。
挑戰材質極限
以色列設計師善於運用不同領域的媒材,深入探究材料的開發,創作出具突破性的作品,佩雷格(Danit Peleg)以 3D 列印出來的衣服,打破織品設計不再侷限於手工的一針一線;費迪達(Avi Fedida)運用不同木種在砂紙上研磨留下色彩與紋理,再將留下花紋的砂紙做為桌面,反客為主,創作過程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製作成以同心圓發散狀、令人驚豔圖樣的桌子;塞茲(Sharon Sides)則是以酸性的蝕刻技法將有機的年輪紋路刻畫至冷冽的金屬黃銅表面,而後再透過拋光處理和打磨,使得每塊銅版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紋理。
將傳統元素轉化為現代設計的語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艾爾(Adital Ela)作品體現了以色列人對上帝賜予土地的珍惜。(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設計就是做中學
以色列的整體民族性並不排斥犯錯,反而致力洗刷「失敗」本身所代表的負面刻板印象,政府也願意帶頭承擔新創的高風險,即使有些公司後來失敗了,他們也會把失敗經驗帶到其他地方,創造更多經濟價值。在學院教育方面,同樣地提倡「做中學」和「論證思考」,他們打破沙鍋問到底,總是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認為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並且學習用精確的語言論辯、說服、溝通,從小就開始培育的這些特質,便是能夠在 20 年內獲得十個諾貝爾獎,在思想、科學和創業領域大放異采之根本關鍵。此次展覽亦展現了以色列設計教育的趨勢,並邀請當地頂尖的海法設計教育學院院長亞歷山大(David Alexander),分享教育結合工作坊形式,如何讓學生跳脫課本知識,實際以五感體驗,藉由設計在現實生活中推動改革。
設計師費迪達(Avi Fedida)顛覆材質想像的「GRIT」家具系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化缺乏為優勢
以色列全境只有一條河、一座湖,受限於先天環境,位處沙漠的以色列卻從不缺水,因為在建國之初即意識到水資源即國家命脈,政府嚴格控管水資源、重視廢水回收利用,每一滴都用到極致。目前,以色列有 1/4 的水是人造的,許多樹下的土壤裡都埋有灌溉的水管,外人只要在以色列植樹,就會被視為朋友,在明媚陽光的初春種樹、寒風呼嘯的冬日裡也種樹,上學第一天種樹、畢業典禮也種樹,人民為了愛國而種樹、政客為了親民也種樹,就是在這樣的氣氛驅使之下,以色列成為全球唯一讓沙漠縮減的國家。另一方面,在國際水務技術市場,以色列的水科技公司超過 250 家,從淡化、運輸、廢水處理到水資源監控,皆能向其他國家出口水技術,每年約可賺入 10 億美元,因而以色列不為缺水而苦,反而因為缺水而富。
當中,設計也成為水資源開發和再利用的幫手,例如此次展出的《綠能天才:智慧型園藝控制器》,可依據即時天氣預報,控制灌溉計畫並節省高達 50 %的戶外用水,而操作卻十分簡便,只要透過連線 APP 即可即時控制。 台灣同樣受到地理位置限制與缺乏天然資源,雖然雨量豐沛,卻常年缺水,然而以色列全年平均降雨量約只有台灣一星期的量,卻能以獨步全球的智慧水表,隨時監測任何微小的異常流量,故而漏水率只有 5 %,但台灣的漏水率卻高達 22 %,每年所流失的水量,約是以色列一年降雨量的 2/3;也因為自來水價低廉,國人省水意識明顯不足,每人平均用水量不但高於國際標準值,還逐年提升。缺雨、缺水、缺石油的以色列如何解決水與能源問題,還反將技術輸出全世界,其做法確實有許多台灣值得思索與可資借鏡之處。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