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有一句成語叫「學以致用」,我們有貫徹學而用之?還是背道而馳?往往教科書上學到的,卻跟實際生活脫節,語言是溝通的橋樑,而非考試的工具,今天分享我在澳洲與外國人互動的趣事。
有一次在學校上課,老師問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當別人問我們英文好嗎?我們應該要回答什麼。同學們面面相覷,尷尬地笑了,通常我們會很謙虛的說:我英文不是很好。可能因為東方人靦腆害羞的個性,通常不會說自己英文很好,感覺是很自大的行為,但身為台灣人,英文、日文、韓文…都屬於第二外語,老師給我們建議,我們應該要很有自信的說:I’m bilingual. My mother tongue is Mandarin, but English is my second language. (我能說兩種語言,中文是我的母語,英文是我第二語言)
老師解釋,我們的口音一聽就知道非英語使用者,這輩子也不可能是,外國人並不會期待我們說的跟他們一樣流利,但能說多種語言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同言之,就如同有一位非中文使用者說中文,無論講得好與不好,我們反而覺得他很棒、很優秀,但我們一聽也能辨別他非中文使用者,他說錯字或發音不準確,我們反而覺得很可愛,而且其實我們聽得懂,彼此能順利傳達訊息,就已經達到語言的基本價值了。
我跟 Homestay 家庭常常在餐桌上討論語言上的差異,中文、英文無論是用法、邏輯都不太相同,我們都覺得很有趣,我有一次我問他們,「過去完成式(past perfect)」如何適當地使用,因為在中文動詞時態的敘述不明顯,但他們一臉疑惑的看著我,於是他們拿起手機 Google ,他們終於恍然大悟,但根本沒聽過 “past perfect” 這個說法,並且他們說,這時太會用,但英文使用者自己也很少使用,如果要描述過去的事情,就都用過去式說明,彼此就會懂了。
同樣的,老師在考試前,常常提醒大家 “KISS”(Keep it sentence simple),因為我們台灣的英文老師鼓勵學生要多用 which, that… 子句、連接詞、各種副詞去修飾,讓句子看起來華麗就代表英文能力好,外國人反而不這沒認為,如果單純就能完整表達,就盡量簡單,一句話講不完,就拆成兩句話描述。
上一次回台灣時,在火車站跟日本同學聊 Line,我感受到路人的側目,我想大家可能會覺得我在假掰什麼,不好好講電話,用那麼破的英文是在炫耀嗎?不論外語老師或語言達人常常說,要學好語言,就要把它融入生活動,例如多看外語影集、多聽外語歌曲,但走在路上說英文,大家卻覺得一個台灣人說外語是異類,在台灣的社會氛圍,對於非中文的語言是很難融入,在澳洲滿一年了,其實他們對於非英文母語使用者更友善。
人與人透過語言來交流,但我們常常拘泥於華麗的辭藻、流利的表達,加上害羞的個性,讓這工具淪為考試的科目,而非日常的溝通工具,說外語沒什麼了不起,但也可以說的很有自信。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