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常常待在大稻埕?假日也去、上班日也去?工作都不用休息嗎?」自去年創業後,朋友常這麼問起。我總回答「我不覺得我在工作,反而像是自然而然地生活在這」。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工作的邊界糢糊了?
不管對工作有無熱情,一般的工作經驗就是這麼單純:圍繞在辦公室、同事、附近常去的店家。似乎它被明確的定義:工作區。它和生活圈中其他面向都沒有關係。但思考一下如果不再只是單純的工作場域而已,那還有什麼可能?在大稻埕工作這些日子,發現工作場域和生活圈其他面向關係越是緊密,對當地的情感越是強烈,而這情感對工作是種正向的回饋。試想一下:在地的歷史情感、你喜歡的小吃、參與的活動、交流的人們、接觸的議題、光顧的景點、放鬆的地方都和你工作區域重疊,工作起來感覺如何?
以前對大稻埕的印象是空氣中瀰漫著南北貨與中藥味。但之後才發現這裡是 20 世紀初貨物集散很重要的區域,過去歷史點滴牽動了整個大臺北發展,而這條綿延脈絡,用進行式的節奏向前。在脈絡裡隨手一把都是精彩故事,故事又象徵著集體記憶,這集體記憶包含了社會、心理各種面向,每抓一把片段的章節都有很豐富的學習與可看性。
因為這裡人口密度相對東區低,人們之間疏離感也相對較少,很容易感覺到鄰居的熱情,似乎路上每一戶人家都有故事等著被挖掘。有時候工作累了,會外出在巷弄裡串門子。例如:辦公室外轉角的傳統雜貨店,是工作夥伴們每天一定要光顧的地方,和阿婆聊著大街小巷裡的故事,是很棒的精神糧食。鄰居婆婆帶著孫子散步經過門口,就會進來打聲招呼讓小朋友可以和大哥哥姊姊們玩上一會兒。工作之餘到街上看看有哪些新開的商店談談喜歡這裡的原因,偶爾光顧不同的店家閒話家常,近日更有一起發想週末好料理的共食活動彼此交流。這點點滴滴,使得工作與生活已經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了!
身為一個需要動腦力的設計者來說,我認為這些辦公室以外的互動尤為重要。所以走出辦公室吧!到附近店家熟絡一下、聽聽當地的故事、與周遭鄰居互動、甚至在地議題的參與,都會使你生活圈的其他面向與工作區重疊,仔細觀察與感受周遭的一切及變化,突破原本對工作圈的設定,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工作與生活的邊界既重疊也模糊之時,就可以保有源源不絕的熱情。
不可轉載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