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倫太郎:「精神疾病是一種人心的特色。」
如果我們願意試著去相信這句話,或許,對於世界上發生在他人及自己身上的各種變化,都能以更加平靜的態度來面對。那些被認定為心理疾病的症狀,判斷的基準可能源自於和社會組織的期望相抵觸的關係。如果是身在與現今環境截然不同的地方,被稱為「病」的特徵將有機會翻轉成優勢之一。任何條件都會因為環境、時間軸的不同,而獲得只適用於每個當下的評價。
也許正存在於自己身上的特點,造成了與外界之間無形的屏障,通過它而感到難受及困惑。不過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又是如何確定「治癒」後的自己,真的會變得比較幸福呢?屆時如果發現沒有,難道是要選擇再一次投入「病」的懷抱嗎?
在臨床的現場,精神科醫師站在傾聽者的角色,對所謂的患者投以同理心般的關懷。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必須肯定對方原本的狀態,讓患者可以在此前提下,漸漸因感受到醫師對自己的重視,而願意試著張開緊閉的內心,釋放那些不被普世易於接受的部分。而在這樣的過程中,藉由表達自我的機會,患者慢慢可以看清楚自己的模樣,至於瞭解之後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或改變,全取決於患者本身的意志,而非醫師或旁人所應該去主導的。
相對於如此耗費長久時間的療程,在進展與倒退之間來回的搖擺,多數人似乎更傾向不去正面面對,讓那些困擾自己的,就這麼常駐在我們的身體裡。然後選擇將日常生活中,帶給自己短暫忘卻煩惱的事物,視作爲「療癒」的一種。
河合隼雄:「療癒」這個詞,流行到可以說是氾濫的程度。好像不管什麼都可以說成「療癒」。
吉本芭娜娜:「療癒」像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治療同時,負面的情緒也會轟然降臨。當你放一些很舒服的音樂來聽,感覺心蕩神馳的時候,絕對不會有什麼因此被「醫治」。那只是單純的「放鬆」而已。所以當自己的作品被說成是「療癒系」時,突然覺得好氣餒。
河合隼雄:「感覺輕飄飄的,就因此能得到治療。」一般人都有這樣強烈的錯覺。但真正的「療癒」,是要拼了命換來的。
───── 河合隼雄&吉本芭娜娜《 原來如此的對話 》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