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台灣工作幾個月了,遇到許久不見的老朋友,有關注我臉書的通常會對我的工作感到好奇,話題的開場白不乏是『嘿 EJ 你在倫敦做手工鞋對不對?也幫我做一雙吧!』或是『做一雙手工鞋要花多少時間啊?』、『要多少錢啊?』諸如此類。這個時候的我總會開始解釋,自己做的手工訂製鞋有何不同之處。
從製鞋過程到倫敦、台北兩地文化分析與消費習慣,到為什麼想要投入這個行業,常常搞的像是產品發表會現場,開始侃侃而談我的品牌概念與設計主張。其中最常被問到還是對於『手工鞋』這三個字的定義。不難發現市面上有一雙 2~3 萬元標榜純手工打造的皮鞋,也有一雙 2~3 千元的品牌也號稱他們的是手工鞋,那麼到底差別在哪裡呢?
網路上其實已經有不少專家試圖給予『手工鞋』這個名詞更明確的規範,老實說在我的角度來看,手工鞋這三個字已經逐漸轉化為一個單純的行銷用詞,用以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生產品質的信任度,與建立該品牌在工藝、技術層面的形象。
何謂手工鞋?嚴格來說,每雙鞋都必須經過人工的處理,也同時需要機器的協助才有可能完成。技術上幾乎沒有任何一雙鞋是可以不依靠機械只單純倚賴雙手與工具完成的(鞋面的製作基本上一定會用到縫紉機),所以只要不是透過工廠大量標準化的流水線生產的商品,都可以稱作是手工鞋,不論是由 1 個師傅獨力完成,或是經由 10 幾個不同的師傅分工操刀。是故,評論一雙鞋的價值水平不會只因手工鞋這三個字而有所改變。
對於一般皮鞋的種類區分,若不是以結構或設計款式來作區別,則可大致歸納成以下三個類別,透過此一觀點也相較容易去認識與了解一雙鞋的商品價值與合理價格:
- 成鞋(Ready to wear)
一般市面上所看到的手工鞋,95% 都是屬於這個分類。由品牌操刀設計、打版,再發包給工廠或是格子場師傅製作,最後貼上標籤、裝盒然後送到你常逛的賣場。其中當然不乏作工細膩、設計獨到,選用頂級皮革以及高級鞋材製成的超高規格手工鞋。但若是談到成鞋的楦型,畢竟是針對一個『看不見的客人』所設計的,在製作上沒有辦法事先知道是哪位客人將會幸運地購買到這雙鞋,理所當然地也無法將楦頭琢磨製作至吻合客人的腳。當然,你還是有可能可以挑選到一雙『滿合腳』的鞋,但不論它是使用多好的素材、多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所呈現的舒適度與量腳訂製的鞋相比還是會有段落差。腳的形狀千奇百怪,就像人的身材一樣有高矮胖瘦,左右腳的尺寸、長寬都會不同,更別提腳掌的厚薄、足弓弧度高低,可以說是幾乎不可能在成鞋之中挑選到完全符合自己腳型的鞋子。除非你的腳天生就是像 model 般的標準、勻稱,不然在購買成鞋的時候,通常會是在挑選一雙『盡量』合腳的鞋。
- 客製化成鞋(Made to order)
客製化提供的是個人品味的專屬感與獨特性,尤其對皮鞋狂熱的仕紳們,通常追求的是一份屬於自我的格調,而客製化則可以完全賜予你這份尊榮的選擇權。從款式、設計,到挑選專屬面料、顏色,像是組模型一般打造出獨一無二款式,才得以滿足堅持自我流的品味人士。但再怎麼有型的客製化設計服務,如果沒有幫客人作足部測量,按照實際腳型製作,單純考量外觀設計仍然無法滿足皮鞋吻合足部形狀的需求。客製化成鞋通常在價格上相較量腳訂製鞋還是親民一些,但如果你對客製化的喜愛不僅僅是在於設計與外觀,同時對足部健康及舒適性有高度需求的話,那麼還是會建議你找一位專業的訂製鞋師傅。
- 量腳訂製鞋(Bespoke)
經由測量腳掌形狀、長寬,針對細節調整,打造符合客人腳型的楦頭,再針對客戶在美感上的要求來挑選外型設計、使用皮料與顏色。同時有客製化的專屬感又達到健康與舒適的需求,幾乎是 VIP 等級的服務,當然相對價格會比較高。一些高端鞋廠品牌像是 Berluti 或者 John Lobb 的收費約 20~30 萬起跳,並且至少必須等待 6 個月以上的時間。名家打造的頂級工藝品,相對的得付出一定的代價與耐心。
說到底挑鞋其實是非常個人的選擇,手工鞋或訂製鞋不代表就是品味的象徵,針對不同場合及用途選擇適宜的鞋款才是最重要的,但對於所擁有的選擇上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或許你會更容易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