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時的紐約行,我和同行的旅伴說,別忘了一定要將克里斯多福公園排進行程裡。
當時對於確切的歷史背景沒有太大的概念,只知道內心有個聲音是:怎麼能錯過這個啟動同志平權運動開始的地方。當時的我坐在長椅上,望著眼前由藝術家喬治‧席格爾(George Segal)為紀念同志爭取平權所創作的兩座雕像,在小小的公園裡,內心卻是非常的澎湃,想著,脆弱但又勇敢的他們,是如此努力為自己的模樣,自己的權益發聲,那是多麼艱困、痛苦,但又美麗的憧憬,就和象徵他們驕傲的彩虹旗一樣。
而就在前陣子,剛看完由<明天過後>、<2012>等鉅作著稱地導演羅倫·艾默裡(Roland Emmerich)所執導的石牆風暴(Stonewall)後,那些漫步在格林威治村還有克里斯多福公園的回憶又一擁而上。
故事以 1969 年 6 月 27 日的石牆酒吧暴動事件作為背景,透過因同志身分被父母逐出家門的主角丹尼(傑瑞米爾文飾演)獨自前往紐約的心路歷程論述。
電影內容呈現當時的美國司法制度,仍嚴重歧視同志,許多被世俗眼光認為「不合時宜」的舉止皆會遭受警方的打壓,更因如此,那時紐約的同志酒吧體制亦是相當腐敗的,很多酒吧由販賣毒品的黑手黨擁有,並透過賄賂警方以保全互惠的利益關係。而當時的同志們,只能在多重的剝削下,奮力在夾縫中顛簸的生存,長期累積的憤怒和不滿,在石牆事件中爆發。
事件的發生因過於混亂而有不同的詮釋,有人說是因一位變裝皇后向警察挑釁,也有說法是一位男性化的女同志被警察脅迫所引起,圍觀的民眾開始暴怒,向警方和酒吧丟擲磚塊、石頭,用力怒吼,並高聲唱著名為 Gay Power!的歌曲:
We are the Stonewall girls;We wear our hair in curls
We wear no underwear;We show our pubic hair
We wear our dungarees;Above our nelly knees!
在戲院看到這幕時,不禁熱淚盈眶,彷彿要透過如此激烈的方式,才能真正讓所謂的「一般人」聽見不同聲音的吶喊,正視這個長久以來的歧視和不公平。
片中提到當時其中一派的同志主張穿西裝打領帶,用平和集會的方式讓社會了解他們和常人其實無異,他們認為奇裝異服的打扮,容易讓他人標籤化同志,而另一群變裝皇后和較為陰柔的同志們則認為為何不能向世人展演真正的自己?這段同時也存在著發人深省的議題,在不友善和惡劣的環境下,如何不透過他人眼光而堅定自我的價值和認同,困難,但無比重要。
不禁要提及在石牆風暴中光芒甚至超越男主角的強尼波尚,他在鏡頭前的表現,令人讚嘆,很喜歡他在訪問中提到的一段話:我是同性戀,但這和我為什麼接演這些角色無關,我會接下這些角色是因為和他們有所連結,性向和性別都是其次。
電影中,頻頻出現代表著克里斯多福公園涼椅的畫面,讓我也不斷想起當時造訪這個地方的深刻感動,我相信,那份努力爭取自由的信念,會持續傳遞著…。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