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那些口耳相傳或真或假,多年後留下的是被渲染過的激情,站在斑駁剝落前,綿密藤蔓間透出一點那年代的落寞與身不由己,淡薄卻真實。
16 年的年假我開始探索金門,穿過觀光客喧囂的街道與名勝古蹟;踏入人煙漸稀的灌木叢與灘頭,再往前邁進一點或許會發現一個不起眼的坑道口,可能積了不淺的水灘,可能佈滿了鏽蝕鐵絲網,可能矗立於濕滑的礁岩間,但想聽一段精彩故事從來不是那麼容易,打開探照燈穿上雨靴再撿一枝枯木作探路,因為這季節可能有蛇在坑道裡冬眠,而在坑道盡頭,林中深處,有本書塵封多年,打開全是離亂與無奈,全是史書裡沒記載的,卻令人動容。
戰後六十餘年,當初十萬大軍到如今千人留守,留下無數空蕩碉堡與精神標語,多已斑駁剝落,即便缺個一劃半筆,那時代的風起雲湧仍歷歷在目。
戰後六十餘年,當初十萬大軍到如今千人留守,留下無數空蕩碉堡與精神標語,多已斑駁剝落,即便缺個一劃半筆,那時代的風起雲湧仍歷歷在目。
「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為度外」,廢棄廳院內,我站在兩柱大器揮灑前許久,想著若干年後我們知道那時悲壯的國族情操可能伴隨著個人己利或多是種操弄手段,更多的是時代下的身不由己,那當初的大是大非怎對得起那些卑微渺小的生離死別與未果的兒女情長呢?
如果在多年後的今天,那些曾經被煽動的被激勵的靈魂,從一場漫長沉睡中甦醒過來,會發現曾經堅信不疑的都隨著他所屬的年代被置留在灘頭,被一波波浪捲入黑水溝深處;以為那紅海棠還在每個人夢裡,誰知,不過是這世道下被丟掉的不被承認的,連那民族英雄都成了民族罪人。究竟是這世道糊塗了還是自己太好騙?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