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子衿 圖|亞洲藝術中心
林科的作品《噗》
繼上一檔「不是繪畫」聯展之後,亞洲藝術中心繼續與策展人張莉娸合作,關注中國當代影像藝術,並挑選在此類別中值得關注的五位潛力藝術家:徐文愷(aaajiao)、林科、劉國強、劉月和朱昶全參與展出。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前甫公布的 ACC 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五位提名人選,即有兩位(徐文愷、林科)同時出現於亞洲藝術中心此次的展出名單當中。
以「不」做為一種態度,在於對既有的藝術經驗之反抗,如同德國哲學家阿多诺(T. W. Adorno,1903-1969)在《美學理論》中所曾指出,「美學同一性的差異,意在協助非同一的事物來抵制那統治外部世界的、具有約束性的同化強制力量。」唯有特殊性對於普遍性的否定,通過「非」藝術、「反」藝術以及「跨」藝術,才可能提出不同於一體化的主流文化、流行文化,而是從而拓展延伸的邏輯思維與認知方式。
林科的作品正是對於「不是影像」的命題拋出了兩個層面、雙重的思考,其一是媒介的認定變得多義與開放:既是將數位圖像做為「繪畫」的材料,又是將實驗的空間付諸於電腦介面之上;其次則是林科在看待新媒體藝術的觀念上,他並不在意技術媒介的理論問題,也不抱持某種帶有批判性的冷靜角度,而是讓軟體中的各種工具操作逃逸出原本的標準化屬性,介面因而變得有趣與令人驚奇。每日在家工作十幾個小時的林科,或許因為日久生情,對於電腦介面內的數位圖像逐漸產生好感,2010 年的某一天,他從被人們熟視無睹的電腦螢幕中,突然發現文件夾會「說話」,因為文件夾可以被命名,這種命名也代表一種「發聲」,或是因為帶有提示作用的彈出框中的「好」字,像是打招呼的問候,又或是文件夾的行動也會隨著滑鼠活動的軌跡而移動,所以林科開始透過這些「活的」文件夾,在電腦系統中進行表演。例如在《噗》中,他便化身造物主角色,噗出一個個的文件夾,讓數位媒介比擬了自然界物種誕生的過程。
徐文愷的作品《物 5》
徐文愷的作品《物 5 》,則是讓電腦計算後而隨機生成的藍色多面體,在螢幕上緩緩移動,猶如礦物岩石漂浮的奇特風景。然而所見之「物」卻非實質之物,僅是虛擬真實的位元構成,圖與物之間種種關係不肯定與不確切之處,指涉了對資訊的閱讀方式正影響著人們對於現實世界的認知,徐文愷試圖提醒,卻也因為這些理解上的裂痕與縫隙,誘使觀者的思維旁逸斜出,故而才擁有了更為辯證性的思考可能。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