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15.2015

拾起記憶,重見樂曲的過往

早已忘記兒時的音樂課,是否有教導音樂的遠古歷史,
前些日子,查了一些資料,雖是概略,但卻讓心頭為之一震,
原來遠古時代,音樂是如此佔了重要了比例。

現在來拾回一些記憶,
西元前,商紂王荒淫無度,為取悅妲己而命師延作靡靡之樂,
後世便以靡靡之樂比喻為亡國之音。

西元前 572 年,師曠被任命為晉國的宮廷樂師,以樂舞在旋律中透漏出的信息預測國家的興亡。

西完前 378 年,琴家鄒忌用演奏琴曲的方式遊說齊威王,被封為齊國宰相。

戰國末期,荀子將音樂分為『正聲與奸聲』兩種,認為國家的治與亂,跟社會上流行哪一種音樂有關,因此統治者必須對音樂謹慎把關。

商代巫風盛行,『巫以通樂』,
周朝則為了瞭解各地百姓風俗及生活狀況,以糾正為政者之不足,因而成立採詩之官,負責收集各地歌謠。後經孔子挑選刪削之後,成了三百餘篇的『詩經』,詩經分為風(庶民的農忙與情事)、雅(貴族生活的田獵飲宴)、頌(宗廟裡的祀神祭祖)三大類。
三百餘篇的歌謠,本伴隨著器樂而唱並伴以舞蹈,其後樂譜失傳,只保留下歌詞,成為我們現今看到的『詩經』。

這些都只是粗略當時的音樂概況,遠古的音樂盡是表達訊息的方式,隱晦而美麗,足以亡國亦能興國,講的不單只是情愛,更多的是憂國憂民,是一種璀璨的紀錄大小事的方法。

現今有太多的音樂可供選擇,也有許多唱著當代現況,抑或反芻古早時的詞曲,講述情愛者則佔了非常大的比例。

無非好壞,也是當代的一種表現,但不禁在看過這些歷史記述後,生出微微感嘆,現在汰換率高,求新求帥,但曾幾何時,『音樂』是那麼的重要,那些深刻留下來的軌跡,絲毫不遜色不馬虎。

附註:
早期楚地的『九歌』,經屈原整理而成楚辭,包還祭神歌曲和送神曲。
而今雲門舞集也重新詮釋過『九歌』。

不可轉載
olivia
活著,靜靜的,猛猛的,都是一種狀態。
活著,靜靜的,猛猛的,都是一種狀態。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