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子衿 圖|安卓藝術
第二次來台灣展出的羅馬尼亞藝術家皮特里瑟(Cătălin Petrişor),此次作品聚焦於與當時代正蓬勃起飛的科學發展有密切關連、並為後來的繪畫史帶來廣泛影響力的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這是一種將畫面景物如天花板、壁柱連線、牆角、地磚或桌椅左右邊線等的假設延長線,相交於畫面深處固定的消逝點之上,如此便能將立體空間中的實際物體或景物,表現在二度圖面上,同時營造出景物的立體感與相互之間的空間距離關係。而皮特里瑟所做的是,他先以線性透視法描繪出開放的立方體空間,而後再以石墨勾勒出如同素描般的圖樣,疊加在業已完整的畫面之上,此舉在於揭示完成繪畫所需求,但卻不可見的過程,或是已然內化至專業創作者描繪可視景物的思維當中,進而將那些看似真實合理但實則是由光影與幾何學所構築出來的幻象,把它們隱藏的內在結構翻轉出來、顯現其原初的底層狀態。
皮特里瑟(Cătălin Petrişor)|墜落樹叢的光線 Light Falling on Trees
油彩、石墨、畫布 86 x 100.5 cm 2011/ 2015
在皮特里瑟的作品中,例如《墜落樹叢的光線》或是《人性幾何》等,皆可看到人類頭像與由線條構成的立方結構,進行互為轉換、指涉的圖象,因而令人聯想到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以鋼筆和墨水繪製的維特魯威人(Uomo vitruviano)手稿:一個男人在同一位置擺置出的「十」字型和「火」字型的姿態,被分別嵌入到一個矩形和一個圓形當中,男人的高度可分成八個等分,其兩手臂張開也能被切割為相同的八個等分,一共長寬 64 個正方形的方格。達文西是第一位借助數學來理解人體結構的自然學家,用此說明人體各部份具有先天的完美比例。由此可知幾何學是人類發掘大自然所隱含模式之歸結,當我們欣賞或認同畫作與建築結構的完美時,實際上是因為潛意識裡對於其中符合幾何法則的比例產生了呼應,或說是其比例與充滿著黃金比例關係的人體結構、對於自我的相像而產生的熟悉感所致。
皮特里瑟(Cătălin Petrişor)|伸縮 The Strain 油彩、石墨、畫布 65 x 80 cm 2013/2015
「完美的人造未知物」系列繪畫來自於皮特里瑟去年所提出的移動寫生計劃,在 7 月 22 至 29 日每天早上 8 到 11 點,以及下午 5 點到 8 點的時間,到周邊鄰近的社區,對郊區住宅隨處可見的舊鐵欄或是安全鐵窗圖樣進行寫生,過程中歡迎路過的人一同參與,他們可以自行調色並畫在由藝術家所準備的畫布上,這些作品都會被藝術家保存下來,包含在其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之中。然而,在他自己完成的畫作中,已經追尋不到原來取材物件的樣貌物象,因為皮特里瑟將現實圖象解構、簡化至低限幾何的狀態,同樣的深入探討了「人類的創造與和諧有序之間結構性的關係」。而刻意的手繪質感與不經意透出底層夾雜的色彩,則呼應了其所指出「人類天性喜好完美與理性,實則跟本體現況的不穩定與脆弱相互衝突。」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