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晨這個名字你一定不認識,但說起他的作品<開口說愛>系列廣告,你就會說:「哦!我有看過,我還哭了。」
當我提及<開口說愛>有多紅時,他本人還懷疑真的那麼有影響力。我說:「我當時人在國外,都被你們家廣告打到,還看到眼眶泛淚,你說影響力大不大。」這支橫掃國內、外廣告大獎,點閱數和分享數高到破表的廣告,背後的廣告文案是誰讓我充滿好奇。當時會牽到這條線是朋友的介紹,在見面前反覆看了幾支他的作品後,覺得其中有著暖暖的溫度,應該是個適合的講師人選,便約了出來聊聊。初次見面,又是為公事,所以談的多是課程上的規劃。但在言談間,已然覺得是個有故事的人,於是想把他的故事寫出來,遂再度敲了他的時間訪談。
- 哲學課上的鬼故事
同樣身為文字工作者,我們在訪談間也就不自覺繞著這個主題打轉。聊到過去的學習歷程,從成功高中畢業後,他到了輔大念景觀設計,後轉系到哲學系兼輔修廣告系;大學畢業後,跑到了陽光明媚的中山大學念哲學所。我感興趣地問:「哲學?刻板印象中念哲學的人總慢條斯理,形而上,怎麼會想要到談成效,快速生產內容的廣告公司工作呢?」他回答道:「這對我來說其實不衝突,你念什麼都可以來做廣告。」廣告是個需要各種不同背景人才的行業,廣告最重視的就是差異,同質性太高,就不容易激發出新的想法。
陳立晨聊起了念哲學帶給他的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會了問問題,也就是保持「問題意識」。我問他什麼是問題意識?他說這就是他一直在課堂上詢問教授的題目,但教授只說:「『問題意識』是無法被定義的,這沒法教;但我看了你的文章,就能知道其中存不存在問題意識。」當時他無法接受,便以一個鬼故事反詰教授(這鬼故事太長,他將在文案課堂上說明)。教授聽完點了點頭說:「沒有錯,就是鬼!」問題意識就是鬼,感覺得到的人就是感覺得到,你無法教他感覺;問題意識你讀得出來,就是讀得出來,別人無法告訴你如何理解。
- 廣告和哲學的差異性
對,這就是問題意識。意識到要一直保持著有問題意識,陳立晨也將這個實踐在他的廣告工作上。他說:「對我來說沒有答案,只有問題。沒有已解決的答案,只有還沒出現的問題,我一直在學怎麼提問。」在寫文案的時候不斷對自己的作品提出問題,在和廣告客戶提案時聽懂對方的問題和聽出對方沒說出的問題;提高了他的內在視野,以及他對客戶溝通的能力。
他常常被問起念哲學為什麼會跑去做廣告,但對他而言,兩者其實很相近。喜歡思考的他,最害怕的就是無聊。怕無聊不代表經常去哪裡玩、生活過得如何多彩多姿。生活可以過得很簡單,但如果你喜歡觀察、思考,即便只是一個人獨處,也不會覺得無聊,就像是游泳、打電動,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自得其樂。而且,哲學和廣告在做的事,都是在創造差異。成功的廣告,就是要在數十種相同的產品中,創造獨特、差異,讓產品被消費者挑中;而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他的興趣從存有學轉換到知識論,他認識到不要再去找答案,不要想和別人一樣或是思考怎樣才是對的,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是差異的存在。不要企圖定義差異,而是去「差異」差異。
- 忙碌的廣告人是這樣工作的
談到了工作內容,對他文案寫作能力的培養我深感興趣,做為一位手頭上可能同時有近十支案子在跑的忙碌廣告文案,他表示做創意很難 SOP,但他提到了幾點工作管理模式或許可供參考:
一、 建立資料庫
平常就要多看、多觀察,剪頭髮時就可以翻翻雜誌、去銀行等號碼時也可以看看報紙。當你看的東西多了,它們或多或少會在不知不覺中內化到你的腦袋,這些潛移默化建立起的資料庫,會在你需要的時候被觸發跳出。最好還能養成筆記、分類建檔的習慣,更能有效提升思考效率。
二、 關鍵字聯想
認識產品很重要,但別糾結於產品本身,而是要以關鍵字來發想文案。如產品是維生素,那關鍵字就可以有「健康」、「疲勞」、「身體」、「天然」等,關鍵字的範疇差異越大越好,並且可以從關鍵字再往下探尋次關鍵字,這樣創意發想的面向就會源源不絕。
三、 研究競品
對於變化快速的消費者市場,擁有市場趨勢的敏銳度是必要的能力,而這可以透過對競品的研究得知一二,也可避免想到和別人重複的創意。
四、 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不只是劃時程表,排出工作的輕重緩急,而是在進行 A 案的時候,思考其中是否有可用的想法能拿到 B 案或 C 案。在職場工作,通常不太可能一次只做一個案子,安排好時間交叉思考不同案子,能讓你的時間和思緒都具有彈性。
當然,寫文案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開始去寫!光是<開口說愛>廣告末的一句「現在,開口說愛 讓愛遠傳」,就是在他寫下近五十句的文案中挑出來,然後再修到好的作品。就在我驚訝這樣的文案挑選過程時,他提起過去主管的故事:「我以前的主管為一個廣告寫了 100 多句後拿給他的老闆看,老闆拿了筆速速地圈了三句,然後問:想這麼久,只想了三個呀?」
語罷,我們笑了笑,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世代。他看了看手機,晚上九點多,說著還得再回去公司加班呢!我回了他:「真辛苦,就不占用你時間了。」
他表示:「做喜歡的事,辛苦也覺得快樂呀!」
圖片來源:galleryhip, pixhip, philosophy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