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27.2015

莫內第 26 幅乾草堆 花 60 年驗明正身

1890 到 1891 年,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移居法國北部小鎮,熱烈凝視麥田中所堆疊的乾草,同時描繪這堆乾草於不同時間與季節的樣貌,像黎明第一道曙光照射,或冬季大雪覆蓋乾草堆上,表現大自然瞬息萬變的景象。

莫內在這一年間,持續以乾草堆為創作主題,創作了「乾草堆(Haystack)」系列畫作。他希望能從這些乾草堆上的陽光變化,來表現繪畫裡的種種光影效果。1891 年 5 月,「乾草堆」系列畫作展出三天就銷售一空,也因為乾草堆系列,莫內的藝術才逐漸備受肯定。

莫內曾說,乾草堆系列畫作,要一系列一起欣賞,才能充分體會當初的創作原意。過去莫內「乾草堆」為主題的油畫,紀錄有 25 幅,但多虧現代科技幫助「乾草堆」系列油畫確定又增加一件。這件作品,花了快 60 年,才驗明正身。

莫內《晚霞下的草堆》。圖取自Artnet。

莫內,《晚霞下的草堆》

 

2015 年 3 月底,芬蘭格斯塔瑟拉奇斯藝術基金會(Gösta Serlachius Fine Arts Foundation)經過半世紀的努力,終於證實所藏的《晚霞下的草堆》(A Haystack in the Evening Sun)確定是莫內真跡,同時也成為芬蘭首張非私人擁有的莫內作品。

《晚霞下的草堆》由芬蘭格斯塔瑟拉奇斯藝術基金會於 1950 年代購入,雖然主題與技法都是莫內創作風格,但由於沒有莫內的親筆簽名,這幅畫從未被列入莫內「乾草堆」系列作品。

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使用特製的高光譜相機,分層掃描《晚霞下的草堆》,終於在顏料下發現莫內的簽名與創作年份,確認《晚霞下的草堆》是莫內真跡。

高光譜相機能以 256 種不同光波拍攝影像,其中近紅外光(NIR)能穿透畫作表面,檢視油彩如何堆疊於畫布上,同時轉換為影像;X 射線熒光(XRF)能偵測顏料包含的元素,得知畫家使用何種顏料。

 

印象派大師莫內。圖取自Wikipedia。

印象派大師莫內。圖/取自 Wikipedia。
不可轉載
非池中藝術網
走進美術館,走進畫廊,尋找生活的藝術蹤影,品味台灣的美麗樣貌。提供國內外藝術新聞報導、人物影音專訪,推動藝術生活化。藝術是要和日常生活更貼近的,藝術是要零距離的。
走進美術館,走進畫廊,尋找生活的藝術蹤影,品味台灣的美麗樣貌。提供國內外藝術新聞報導、人物影音專訪,推動藝術生活化。藝術是要和日常生活更貼近的,藝術是要零距離的。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