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議題,輿論與臉書上已經討論得很多,我的文筆及觀點,肯定不如劉克襄前輩與後進,但作為 67 年次中段班的我,還是有一些淺見,希望能夠與大家分享。
我還記得我大學聯考那一年,是第一屆把三民主義科目,總分由一百分調整為五十分,但我實在不知道現在基測與學測差在哪裡。我記得 1997 年香港回歸時,正在就讀大眾傳播系的我,熬夜寫了一篇新聞稿,但我如今實在猜不到 1997 年出生,即將屆滿 18 歲的高三或大一同學們,最喜歡的歌手與演員是誰?
是的,1997 年出生的年輕朋友,已經 25 歲,1990 年出生的,已經 25 歲。
25 歲!人生已經跨越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他們可能已經進入職場兩、三年,可能還蹲在研究所唸書,也可能剛剛到澳洲打工度假去,但對我來說,對於「90 後」的面貌,實在是很不清晰。
想要更了解現在年輕人,我也認為台灣年輕人是有潛力的,因此最近我的公司「Knowing」,在台灣最大群眾募資網站 Flying V 上,啟動了「尋找與支持台灣第一位 90 後總編輯」專案,這一方面是給年輕人機會,讓他們盡快能夠站上舞台發光發熱,一方面也是透過粉絲贊助的方式,鼓勵年輕編輯團隊產出更多優質的內容。
專案啟動第一天,我的臉書就湧入好多不認識的年輕面孔,希望加入好友。他們熱切的詢問,90 後總編輯每天要寫多少稿?沒有管理經驗怎麼帶團隊?基本的採訪能力還不到位,怎麼寫出分析文章?
我一邊看著他們千奇百怪的問題,一邊欣喜他們腦袋還沒僵化,想像空間十足,一邊也看著他們每個人的臉書,認真的看著他們的生活一切,這才發現我真的離 90 後好遠好遠好遠。
同一時間,陸續有好幾封應徵總編輯的履歷及作品,飛進我的 email 信箱。每一個人,經歷與人生經驗都讓我驚艷,雖然有的還在學,但已經是接受過無數採訪與報導的名人(尚未進行面試與筆試,個資必須保密)。有的雖然剛畢業,但是文章作品邏輯井然,絕對不輸我們刻板印象中的強國年輕人。有的社團與課外活動經驗豐富,看起來就是鎂光燈下的焦點,未來的文字與影像工作肯定難不倒她。
無可否認,上一世代總是帶著批判眼神,來看下一世代。如果大家去看 1990 年代的文章與報導,那些批判 X、Y 世代的說法與用詞,完完全全可以搬到現在的報刊上來批評草莓族。關鍵在,這些都是憑空而來的生花妙筆,多數沒有依據,總是臆測與想像。
XY 世代,如今都已經成為了社會中堅,你看他們身上還有那些問題嗎?或許三四年級生已經把五六年級生都罵會了、罵懂了,而五六年級生也秉持著同樣的方式,繼續罵七八年級生。不過,這陳腐的說教與價值觀,早就不適合如今的網路世代與 90 後年輕人,這都導致出現了世代差異,成為台灣社會的巨大成本與內耗。
最近我跟投資人開會,一群人開玩笑說,誰知道或不知道紀卜心,應該就是最明顯了不了解 90 後的分野。
你知道紀卜心嗎?
(圖片來源:swanky, CC Licensed)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