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依欣
攝影|都市藝術工作室
傳統民間慶典元宵節,俗稱「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在城裡鄉間處處皆可見張燈結綵,民眾手提燈籠、觀花燈、猜燈謎,其中燈節中各式美輪美奐的花燈與佈置,展現了不同民俗技藝的技巧,本身就是一種民間藝術。燈節文化傳承至今日,各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紛紛在農曆年前至元宵期間,於各地打造出不同的燈會樣貌,傳統表現中多以民間故事為主題發展──包含猜燈謎與燈節花車,除了具有教育意義外,亦表現出古人的智慧,近年來更有少數大型燈節在主辦單位的精心策畫下,藝術家也開始受邀參與,並將其創意融入在燈與光的作品表現中,月津港燈節便是其中以藝術手法妝點燈節的成功案例;去年在「都市藝術工作室」的策畫下,邀請裝置手法新穎、發想相當突破的藝術作品於鹽水月津港展出,並結合地方地景樣貌,以「鹽水上河圖」為主軸呈現出「光」的環境劇場。
今年,總計畫執行者暨策展人杜昭賢、協同策展人鄭慧盈以「夜宴圖」為策展主軸,邀請 40 組藝術作品於月津港燈節展出,古畫《夜宴圖》描繪了一個世家豐盛的家宴,豐盛的美酒佳餚中富含文人雅樂、歌舞、詩興,亦包容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哲學──適時的歇息。因此此次月津港的「夜宴圖」展示中,主軸「聽樂」、「觀舞」、「歇息」、「清吹」、「散宴」依序呈現,參與藝術家群也依循主軸,結合聲音、影像及表演藝術與民眾互動,將傳統主題融合現代裝置藝術手法,交織鹽水當地的風土民情及環境氛圍,企圖讓民眾在步行與觀看中擁有感同身受的五觀體驗。藝術家陳怡潔藉「觀舞」概念來發想的主燈作品「迎光」,是一個直徑達六公尺、由一圈又一圈顏色組成的轉動圓盤,似色彩在空中飛舞般,這些色彩為分析卡通人物代表色所發展而來,在高速轉圈後帶動而出的視覺殘像,雖然是變造的抽象化卡通人物,觀眾也能產生一定的辨識度,但打破了對於虛擬卡通或英雄人物的既定印象,重新思考角色、顏色與場景的關係,亦喚醒兒時的歡樂記憶。
沿著水岸漫步,作品交織於古今之中,時而喚起對於傳統燈節的感受與記憶,亦時而沉浸在極富科技的五官饗宴中,作品如有用主張、曾伯豪、林芷瑜的《瑞采祥雲(月津八景之東門曉日)》、吳季璁的《漂浮的彩虹》、徐揚聰的《月津津、亮津津》等,透過材料的應用與轉化,以當代眼光詮釋燈節節慶。比起往年更為擴大的展覽腹地,首次啓用鹽水信義橋往東北的河域,沿著擁有原始自然風光的河道行走,從信義橋上望下,是一輪如明月般的黃色發光球的不斷折射,林晉弘的《月月月月月》以物體和影像往返於平行鏡面之間的折射,營造出河面之下的無盡長廊;再往前行走,欲穿越馬路時,變色的LED燈即會啟動照射鏡面亮片球,反射的璀璨光點灑落在馬路上,瞬間將馬路變成狂歡派對的現場,同時揭示馬路另一端的夜宴燈會,這場「夜宴」在此,在光的藝術、場域、自然與生活之中,釋放一股超現實的地景能量。賴依欣.南部觀察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