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06.2015

「在嗎」|別讓信任輸給了等待

看到微信右上角有個紅色的1, 於是打開它。映入眼簾的是兩個字:「在嗎」

以前我也經常用這樣的字。每次上線找人,總希望對方能立刻回复。有時候自己的事情比較著急,但是也怕打擾到對方,於是先問一句「在嗎」,既是確認對方可以有足夠的時間給我,也能避免得不到對方回复的尷尬。很多時候對方並不會回。真的等不了的時候,只好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先告訴對方,表明自己正處在一個非常需要幫助的狀態之中。奇怪的是,發完內容,大部分時候都能收到回覆。後來,我改變了自己的習慣。不管對方是否在線,我都會直接說明情況;有時候對方在忙,也會馬上告訴我,並表示會盡快與我再聯繫。這樣一來,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而有效率。

///

一直覺得等待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說白了,我是個等不起的人。像很多人一樣,希望自己的每一個信息都能收到回應,希望所有的要求都能被滿足。其實有時候別人找我們幫忙,我們自己也很忙,就顧不上去幫人家。想記得所有的事,可是腦容量有限,不知不覺也就忘了。等到下一次自己有了困難,心中猶豫別人是不是也像我們一樣,處在忙碌的狀態中而顧不上別人。一句「在嗎」也流露出我們的擔心。

///

當時的我很忙,於是並沒有立刻回覆。過了幾個小時再回來看,也沒什麼下文。或許對方的事情並不重要吧;又或許,其他人已經幫他解決了問題。這樣也好,萬一我一直很忙,也會耽誤對方的事情。可是心裡還是感覺有些不舒服。

如果真的彼此信任,為什麼還要有「在嗎」這樣的字眼。如果我真的不想搭理你,問「在嗎」也無濟於事。如果這是一個關於信任的測試,設計這樣的測試本身就表明了對接受測試的那一方的信任缺失。你都信不過對方,還要別人信你。這樣合適嗎?

trust

或許有時候發信的人會等很久,也只為了一句「在」。可是等到了又怎樣。這兩個字包含的意味,不過是:如果你回復了,那麼你就應當對我下面的話做出回應,否則就是你不夠禮貌。強勢的邏輯背後包含的是發問人內心安全感的缺失。

又或者你會說,如果對方不在,我就沒必要把事情告訴他了。有些事情,還是越少人知道越好。如果話是這麼說,倒也情有可原。只是這樣的人,也算不上真正的好朋友吧。

MiMO Mary 說

在講求現實回報的當今社會,總談「朋友」和「真誠」顯得有些幼稚而不懂世故。或許只有真性情的人才懂,人與人之間,最奢侈的是信任,最珍貴的是友情。

friendship_wallpaper_03-copy

To My Friends:

「I AM HERE FOR YOU, ALWAYS」

不可轉載
MiMO 於 2013 年 9 月紮根在悉尼,放眼全球。 雜誌內容以時尚生活為主,搜集最新設計、潮流、生活與娛樂等資訊,以編輯團敏銳的觸覺和年輕而有活力的文字,分享他們對各領域的事物的獨有見解。
MiMO 於 2013 年 9 月紮根在悉尼,放眼全球。 雜誌內容以時尚生活為主,搜集最新設計、潮流、生活與娛樂等資訊,以編輯團敏銳的觸覺和年輕而有活力的文字,分享他們對各領域的事物的獨有見解。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