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史蒂夫霍金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的發展雖然一日千里,卻也可能帶來人類的末日。他的警告引起媒體廣泛的報導,一方面因為他是當今全球最知名的物理學家,想必能預知人類宇宙未來的命運,另一方面,他本身是現代科技的直接受惠者──因為肌肉萎縮,霍金早已失去語言機能,多虧電腦語音合成技術,還能跟外界溝通,包括接受電視台的訪問。
也不過是再早一兩個星期前的新聞,舊金山有一家新創公司 Sentient Technologies 剛完成一億美金的 C 輪增資。這家公司的團隊來自開發蘋果公司 Siri 語音辨識技術的原始班底,當年 Siri 成功跨過了自然語言辨識的關卡,現在原班人馬整兵經武,向更高等的人工智慧前進。
- 為人工智慧加上自我
為什麼公司取名為 Sentient?公司的技術主管解釋:人在邏輯與推理以外的智能,都屬於 sentient 的範疇。sentient 就是自知(aware),有感知能力(perception),具有正念(mindful)。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天電腦真能進步到擁有 sentience,就和人類一樣成為有情生物,有自我存在的意識,並且擁有某種程度的自由意志。
這大概正是史蒂夫霍金憂心的原因吧。如果真有這一天,電腦有了自我意識,他(將來可能要發明一個新字介於人類的他與非生物的它之間)會不會嫌棄人類這個養父:智力低等如猩猩,情感原始如貓狗,生命脆弱如螞蟻?
歸功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大數據、分佈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等各種技術的進步,人工智慧的領域最近取得不少進展。例如谷歌花了 6 億美金收購英國公司 DeepMind,因為它發展的技術可以像人類一樣用短期記憶來學習。另一家新創公司 Vicarious 則號稱能夠通過標準化的杜林試驗 CAPTCHA(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s Apart),結果獲得臉書創辦人祖克柏等人 4 千萬美元的投資。
人腦的無窮想像加上電腦取之不盡的計算能力,近年來創新的速度確實讓人目不暇給,各種應科技而誕生的新經濟、和新經濟對全球舊經濟造成的衝擊,不免讓許多站在科技前緣的人士不約而同的開始各種懸想:科技為人類會帶來希望還是毀滅?人類的未來是光明還是黑暗?50 年、100 年、500 年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球?
- 人類未來的四種可能
依據牛津大學人類未來學院院長Nick Bostrom的歸納,人類長遠的未來不出以下四種形式:
1. 滅絕 (extinction)
2. 反覆崩潰(recurrent collapse)
3. 走高持平(plateau)
4. 後人類(posthumanity)
反覆崩潰是指人類的文明在繁榮和衰退之間擺盪,每次在到達高點後便開始逐漸下跌,直到谷底後否極泰來,逐漸回升,如是反覆。這幾乎是過去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軌跡。
但是若觀察歷史上許多物種或古老文明,當衰退至不可回復,便有可能造成滅亡的結局。曾經生存在地球的各種生物,有 99% 以上已經不復存在,人類雖然貴為智人(homo sapiens),但如果持續自作孽,置地球氣候變遷問題於不顧,顯然人類滅種的機率並不等於零。
當然許多人相信情況不見得如此悲觀,尤其過去兩百年中,人類在物質條件和科技的進步都像野馬脫繮,不斷加速,如果照此趨勢繼續發展,可以看見兩個可能。
第一個可能是,總有一天,成長逐漸緩慢,最後達到飽和,然後人類文明在一個較窄的區間內振盪,達到長久持平穩定的狀態。
但也有人相信,呈指數型的成長將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有一天達到臨界點,就會像火箭脫離地心引力,人類終於超脫了現在生理、智力、心理的限制,展開現代人無法想像的後人類文明時代。
未來的五十至一百年是關鍵的年代,就好像火箭升空時最危險。有人樂觀,認為火箭仍在加速,後人類文明指日可待。有人憂心忡忡,擔心火箭終究不能抵抗地心引力,一不留神,人類文明有如火箭失去動力,前途莫測。
- 建立在科技上的烏托邦
樂觀的人多是相信科技萬能的未來學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譽為愛迪生繼承人的 Ray Kurzweil,他在 2005 年出版的《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成為當年紐約時報暢銷書。他和另外一位相信人類前途無量的樂觀者 Steven Kotler 在矽谷合辦了一所短期學校,名稱便是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Steven Kotler 在 2012 年出版《富足:解決人類生存難題的重大科技創新》,主張人類雖然面臨種種挑戰,但在科技創新的貢獻下,所有瓶頸終將一一迎刃而解,這樣的樂觀態度使得這本書長期在暢銷書排行榜上居高不下。
奇點論者相信指數函數,並且以半導體中的摩爾定律為例,主張科技進步將循指數型的路徑發展。
過去 40 年來,半導體進步的速度基本上按照摩爾定律,每 18 個月密度增加一倍,到現在仍然沒有減緩,每次碰到以為過不去的關卡,總能及時開發出新技術找出突破點。例如台積電製程從五年前的 65 奈米,一路縮小到 40、28、20 奈米,明年 16 奈米即將進入量產,進步的曲線與摩爾定律幾乎亦步亦趨 。
但是半導體的物理性質總有極限吧?
許多科學家早已意識到這個危機,正多頭尋找下一代非半導體的技術。現在看來最有潛力的可能是納米管電晶體,其反應速度較現在的半導體快 1000 倍,做成記憶 IC,容量比快閃記憶(flash memory)高出 50 倍。雖然這些技術距離商品化還相當遙遠,但是當半導體技術繼續進步,研究工具越加犀利,新技術的距離也必然相對拉近。
事實上,除了納米管電晶體外,還有許多科幻小說中出現的瘋狂想法,都是當今大學實驗室中的熱門研究題材,分子、光、量子、DNA 都可以用來計算,只要其中任何一種技術成功,便可以形成典範轉移,跳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指數成長曲線。
某些生物科技也同樣呈指數成長,例如 DNA 定序的生產力(成本及時間)在過去 10 年增長 1 萬倍,比摩爾定律更為快速。由於 DNA 定序如此快速又便宜,不但可以大幅縮短新藥開發的過程,也讓個人化醫藥成為可能,人類壽命也因此大幅增加,再加上其他各種生技科技的進步, 甚至有人開始相信永生不死並不是神話。
依據 Ray Kurzweil 的推算, 2029 年時人工智慧將全面超過人類智慧,由於兩者相輔相成,最聰明的人可以將他的智力「上載」到雲端,成為電腦的智慧,另一個人在智力不足時,可以在雲端「下載」智力,因此科技更加快速發展,直到 2045 年終於抵達奇點,智力產生爆炸性成長,發展出超智能(super intelligence)。那個時候人類的演化不再是純粹生物層級的演化,而是人與機器的共同演化,到時候無論學習、感情、生死、生命,都必需賦予新的意義。
這些願景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絕不要以為 Ray Kurzweil 只是想像力豐富的瘋狂科學家,或是科幻小說作者,他擁有 12 個名譽博士學位,一生中所做過的 108 個預測,已經有 89 個實現,其中包括他預測西元 2000 年之前,電腦可以在西洋棋賽上擊敗人腦,結果事實比預測提早了三年發生。
奇點到底真的存在嗎?由於距離我們的直覺太過遙遠,多數人都感覺難以接受,特別是,指數究竟只是一個數學函數,有限時間內也許成立,時間尺度拉長,是否終究會受到邊界條件的限制?像是資源、能源或是環境都是無法超越的邊界條件。 石油、鈾、銀(Ray Kurzweil 預測 2029 年地球銀的蘊藏量將被用盡)、水等自然資源都有極限,地球攝氏 2 度增溫難保,那裡能夠支撐無限的成長呢?
- 奇點不受邊界條件所限
奇點論者卻不以為然。
以能源來說,人類每年所消耗的能源大約是 16 太瓦(tera watt, 10 的 12 次方),但是太陽照射到大氣層,帶來的能量高達 174 拍瓦(peta watt, 10 的 15 次方),其中雖然只有一半抵達地球表面,但也是人類消耗能量的 5000 倍之多,如果未來的科技能夠有效地截取這龐大的太陽能源中一小部份,已經可以充份應付石油枯竭帶來的危機。
人口持續成長帶來的糧食或飲水問題,奇點論者也不認為值得擔慮,解決的關鍵仍然是科技。地球表面 70% 由海洋覆蓋,海水無法為人類使用,純粹因為純化海水使用的能量太高,不敷成本,如果用奈米粒子來大幅改善過濾效果, 再加上有了便宜又潔淨的能源,水的供應自然不構成問題。
糧食問題也有許多解決的途徑。GMO 的持續改良,使得無論貧瘠、乾旱、或者是濕熱地區,都能有適合栽培的品種,大幅提高可耕種土地的面積,糧食的總產量自然也隨之增加。除此之外,人工培植肉類、雞蛋的技術再 10 年的時間便有可能達到商品化,到時候減少了從動物以植物為食物、然後轉換成肉類的效率損耗,自然增加了糧食的供給。
至於氣候變遷、地球暖化的問題,很大一部份是由於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和能源使用的效率太差。有一天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潮汐高度發展,達到經濟效應,再加上能源使用效率改進,在奇點論者的眼中,人類的活動便不再會對地球環境造成威脅。
這種全面富足、無所匱乏的未來世界真的會發生嗎? 什麼時候發生?2045 年離今天只有 30 年,人類真的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累積這麼多的創新能量,而且還能成功地躲過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嗎?(待續)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