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像 Uber、Dropbox、Snapchat 和 WhatsApp 這樣家喻戶曉的品牌 ,會和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名字,例如:GungHo、Airwatch 與 RocketFuel 放在一起比? 乍看之下你可能不知道它們有什麼關聯,讓我來告訴你吧:這些品牌其實都有個共通點 —— 至少十億美元(約台幣 300 億元)的品牌價值以及空前的成長速度。
「行動網路的先進者優勢在歷史上比起其他科技相關市場都要來的高,主要源自於其創造出的總價值與年創值的直接相關」Digi-Capital 的創辦人兼總經理 Tim Merel 這樣說。
「產業先驅者們已經端上一盤驚為天人的好菜(空前的產值和成長率),這樣的黃金身價使得它們迅速地主宰市場。」 也許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我們知道他不是在開玩笑。
大家都知道,臉書(Facebook)以 190 億美元收購 WhatsApp,代表這個即時通訊軟體從草創至今,能夠創造平均每年 40 億的價值。Snapchat 最新評價也預估自家公司擁有相似的身價,也代表這些年輕的巨擘品牌,能使股東價值自開業的第一年起,每天成長 1100 萬美元。
Merel 在他最近發表的報告中,以厚達五百頁的篇幅將通訊網路業的成長解釋得更加詳細;除此之外,他也預測通訊網路的產值在 2017 年能夠超越 7000 億美元,還要再加上過去一年 610 億美元來自合併、收購與投資的利潤。 其實幾個成功的品牌,都為「別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做了最佳詮釋;另外,我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逾半都來自亞洲地區。
「能晉升『十億美元身價俱樂部』的成功企業,運作模式需要橫跨不同面向(例如:遊戲、通訊、運輸、產品、社交、音樂、旅遊、商務、性能)和地域(美國 12 省、亞洲 9 區、歐洲 3 區)」Merel 透過 Email 告訴我。
「持續的崩解和重組雖然能大量地創造成長機會,但也帶來可能衰退的重大風險。」 譬如擁有一千億價值和 GREE(約值一千八百美元)的日本品牌 LINE,是亞洲市場的領導者,而其主要競爭者,有約值五千一百萬美元的 Colopl 和韓國的主流訊息軟體 KakaoTalk。
隨著猛烈又快速的行動通訊成長,傳統的科技巨擘例如 Google、Facebook 和 Microsoft 都在尋找切入點;而第二層與第三層的潛力收購者如 Disney、Adobe、Box、Zynga 或任天堂(Nintendo)也在觀望,「企業購併的金字塔結構一直在改變,今天擁有高成長的公司,明天就會是領導市場的併購方,而有些傳統大廠仍在尋找適應變化的權衡方法。」
一開始,先進者優勢在網路淘金潮中是銳不可擋的,並且在 1997 年至 2000 年間導致網際網路泡沫和緊接而來的內部崩壞,而目前在我們眼前的,則是明顯地比過去更猛烈的行動通訊革命。 問題是,我們能夠走得多遠?是否到頭來只會迎接另一波的泡沫化? 這是宏觀面的問題,很難找到解答,但如果將視野放到個體層面,根據 Merel 的說法,倒是確定可以觀察到大幅的顧客流失。
「晉升成十億等級的公司不是件簡單的事,但維持住你的地位要困難的多。」他說「有些中心企業不停地提升在自己的高度,但有些卻害怕超越過去的成功,使得原本享有高身價的品牌狼狽跌出『十億身價俱樂部』,但也有些公司願意承擔風險放手一搏。」 以下是 25 間達到十億美元價值的行動通訊品牌名單,依市額高至低排序:
- Uber
- Snapchat
- Dropbox
- LINE
- Gungho
- Square
- Pandora
- Colopl
- King
- Spotify
- Cheetah Mobile
- Kakao
- Supercell
- Cyberagent
- DeNA
- GREE
- IGG
- Rocket Fuel
- AirWatch
- Waze
- Evernote
- FunPlus
評價方式融合了公司資本、收購的脫手價值和融資活動這幾個面向。 最後,我們可以立即觀察到一件事。 當 WhatsApp 在 2014 年二月以 190 億美元出售,Snapcaht 的預估市值也衝破 100 億美元時,Facebook 前陣子併購當紅炸子雞 Instagram 的行動,卻只花了約十億美金。
很明顯地,不僅僅是在行動通訊的創業團隊有先進者優勢,有遠見的併購者也同樣地享有先進者優勢。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