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01.2014

誰把學生推上廣場?

(筆者按:不好意思,本業是寫藝術的,只是這幾天剛好香港正在進行佔領行動,實在不能不把這些都先寫出來……)

學聯自上周一發起大專生罷課至今,從校園到政總,廣場到街頭,金鐘到旺角,行動遍地開花。不少參與的人,都不期然與 2012 年的反國教運動作對出,慨嘆今次白頭人少,更有人問為何要以學運牽頭?不過是因為學生比較容易取得同情,這都是泛民團體的計算,要以學生或熱血青年人為自己作政治犧牲云云。小市民如我無從判斷這個說法的真偽,但身為香港的青年一輩,我想認真討論是誰將學生推上街頭?

無能的政黨

雖然香港未嘗經歷政黨政治,但港人對政黨幾乎是徹底死心。投票率之低,未必是港人政治冷感的反映,倒是大家對政黨的失望。當建制熱衷於蛇齋餅糭,泛民又內部分裂時,大家沒信心將政制議題交託於這群政客手中。正時候,學生組織冒起,在混濁的香港政治中,仿似一股清流。學民思潮等學生發起的社會運動,取得社會大眾普遍支持,不是出於憐憫和同情,而是對美好原初的擁抱。大家相信學生較政黨純粹,花言巧語的標語已經不再吸引,城內的人只想真正地追求民主──不是形式化的一票,而是一種公民的覺醒。社會運動轉由學生帶頭,某程度上反映出社會對現有制度和政團的失望,學生走上前線是自然而然的時代產物。

為前人的「後數」埋單

「是我們這一代人沒有做好。」作家陳冠中多次在訪問中強調,香港嬰兒潮那一代人,正值經濟起飛的年代,造就了很多發達發跡的神話,同時也就太過著重於「搵錢」,其他方面的發展就錯過了。一如回歸之前,股市暢旺,普遍市民一般關心「金魚缸」多過中英談判。鄧小平許諾的「五十年不變」,其實也出自同一型號的「後數」心態。當年經濟環境佳,大家心中只有「發展」。只要「馬照跑,舞照跳」,就自然會「香港好中國好大家好」,明顯就過度簡化了社會發展的條件,也沒有考慮種種環境因素的變革可能。回歸前早就應該要討論的中港關係,一直壓在 2046 的底線前,終於在近年的政改討論中重新挖掘出土。這一代的青年人不是「厚多士」挑起事端,而是要為幾十年來大家的「後數」埋單。

原諒那些大人吧

佔中三子表明不會提前佔中,不夠 24 小時就宣佈佔中啟動;啟動不足24小時後,學聯鑑於消息指警方出動橡膠子彈,而呼籲民眾離開。學者們,或者躲在家中表示擔心的家長們:不是說大人要做榜樣給孩子嗎?你看看我們香港社會,哪一個「大人」像個樣?口口聲聲「支持學生」的大人,總是跟在青年人身後。這種怯懦的行為,或者是因為當年他們都經歷過 8964。他們比我們這一代後六四出生者清楚明白,在紅色旗幟的地方走上街頭搞抗爭,總是沒有好下場的。原諒他們吧!或者他們都累了,所以才將我們生下來,希望我們這一代,完成他們未竟全功的事業。

「這些學生以後都不知怎麼算,全給拍個正面了,誰會請他們打工呀?甚麼前途都沒有了!」茶餐廳裡的大媽看著特別新聞報道說。甚麼叫做以後?甚麼叫做將來?甚麼叫做明天?全部都沒有了。我們只有當下──當下都沒有做好,我們憑甚麼談以後?社會氣氛叫我們看不到移動的空間,青年一代學歷比前人高,但機會不及舊日的多。我們看不到前面的路可以怎麼走,所以我們才會有義無反顧的勇氣走出來。「自己香港自己救。」沒甚麼浪漫情懷可言,不過是如實反映無助的人們,只有親力親為改變現狀,實是聲聲泣血。一無所有的人無所畏懼,學生走上街頭,走在大人之前,不是你們口中所謂的「青春熱血」,而是社會絕望的悲鳴。

原文連結

不可轉載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