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公認最具智慧和價值的一本書。」能夠被《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如此評價的書,即矽谷思想家、《連線》之父的凱文· 凱利(Kevin Kelly)的經典巨著《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Out of Control)。在近幾年網路浪潮掀起後,《失控》才被中國國內所熟知。但是,大多數人往往把想看《失控》掛在嘴邊,或者買了書拍照發朋友圈之後,便將其束之高閣。
Kevin Kelly(以下簡稱 KK)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提前搞清楚『 科技將把我們帶向哪裡』 顯得越發重要;向前看、向未來展望顯得越發重要。未來學家所要做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沉思、內省以及深入的分析……這也便是我所做的工作。」以下是書中的科技真理 50 條書摘,供大家思考收藏。
1. 次級單位之間彼此高度連接, 點對點間的影響通過網絡形成了非線性因果關係, 上述特點在分佈式系統中的重要度和影響力尚未經過系統地檢驗。
2. 以下是由布魯克斯的移動機器人實驗室開發出來的一套普適分佈式控制方法:先做簡單的事。學會準確無誤地做簡單的事。在簡單任務的成果之上添加新的活動層級。不要改變簡單事物。讓新層級像簡單層級那樣準確無誤地工作。重複以上步驟,無限類推。
3. 丹尼特正在慢慢地說服很多心理學家,讓他們相信,意識是從一個由許多微渺而無意識的神經環路構成的分佈式網絡中湧現出來的。
4. 想像一下,有很多獨立的專業機構關心各自的重要目標 (或本能),諸如覓食、飲水、尋找庇護所、繁殖或自衛,這些機構共同組成了基本的大腦。拆開來看,每個機構都只有低能兒的水平,但通過錯綜複雜的層累控制,以許多不同的搭配組合有機結合起來,就能創造高難度的思維活動。明斯基著重強調,「沒有心智社會就沒有智能。智慧從愚笨中來。
5. 我認為人類將不斷積聚人工和機械的能力,同時,機器也將不斷積累生物的智慧。這將使人與機器的對抗不再像今天那麼明顯、那麼關乎倫理。
6. 我們從混沌理論中得知,許多確定系統都對初始條件極其敏感—一個小小的不同就會造成它的混亂。而這種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混沌理論相對立。從完全的隨機性入手,你會看到這些東西聚合成某種更有條理性的東西,遠非按常理所能解釋的。這就是反混沌。
7. 在遞歸反射領域,事件並非由存在鏈所觸發,而是由一系列業因如奇趣屋般地反射、彎曲、彼此互映所致。與其說業因和控制是從其源頭按直線發散,倒不如說它是水平擴展,如同湧動的潮水,曲折、彌散地釋放著影響力。淺水喧鬧,深潭無波 ; 彷彿萬物彼此間的關聯顛覆了時空的概念。
8. 生命的核心價值不在於它繁殖的不變性,而在於它繁殖的不穩定性。生命的密鑰在於略微失調地繁衍,而不是中規中矩地繁衍。這種幾近墜落乃至混沌的運行狀態確保了生命的增殖。
9. 我們呼吸的空氣,以及海洋和岩石,所有這一切要麼是生命機體的直接產物,要麼是由於他們的存在而被極大改變了的結果。
10. 我最終發現,想要得到和生命真正類似的行為,不是設法創造出真正複雜的生物,而是給簡單的生物提供一個極其豐饒的變異環境。
11. 我相信假使由它自生自滅,地球總有一天會綠成一體。生物體對天空的侵入是相對較近的事件,而且事情還沒完結。海洋的完全飽和有待巨藻鋪天接地,進化到能抵御風浪的撕扯。但最終,生命將凌駕一切,海洋會變為綠色。
12. 戴森做過粗略的計算,以估計生命和智力活動是否能夠存活到宇宙最終完結之時。他的結論是,能。他寫道:「我計算的數值結果顯示,永久生存和信息交流所需的能量不算很大,這令人驚訝……這強有力地支持了對生命潛力持樂觀態度的觀點。無論我們向未來走得有多遠,總會有新鮮事物發生,有新訊息進入,有新世界去開發,有可供不斷拓展的生命、意識、知覺和記憶的疆域。
13. 的確,將生命定義為:「通過組織各個無生命部分所湧現的特性,但這特性卻不能還原為各個組成部分,」(這是科學研究目前能給出的最好定義),這非常接近形而上學的調調,但其目的是可以測試的。
14. 首先,哥白尼排除了地球和物理宇宙其他部分之間的間斷。接著,達爾文排除了人類和有機世界其他部分之間的間斷,最後,弗洛伊德排除了自我的理性世界和無意識的非理性世界之間的間斷。但是正如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布魯斯•馬茲利士所指出的,我們依然面對著第四個間斷,人類和機器之間的間斷。
15. 榮格派學者認為,自我 (self) 其實應該被看成是「我 (ego) 的意識的誕生前的一種原始心理狀態」,也就是說,「是那種原始的曼達拉狀態,而個體的我 (ego) 正是從這種心靈狀態中產生出來的」。
16. 一個系統,就是任何一種能夠自說自話的東西。而所有的有生命的系統以及有機體,最後都必然精簡為一組調節器,即化學路徑和神經迴路,其間總是進行著如此愚蠢的對話:「我要,我要,我要要要 ; 不行,不行,你不能要」。
17.「你知道虛擬現實的出發點是將自己置身於電腦世界,」馬克•威瑟說。 「而我想要做的恰恰相反。我想要把電腦世界安置在你身周、身外。將來,你將被電腦的智慧所包圍。」
18. 網絡式經濟的未來在於設計出可靠的流程,而不是可靠的產品。與此同時,這種經濟的本質意味著這種流程是不可能最優化的。在一個分佈式的、半活性的世界中,我們的所有目標只能被「滿意化」,而且這種滿意也只能保持很短的一瞬。
19. 一個網絡,其價值增長的速度要超過其用戶增加的速度。
20.思維是大腦內想法的進化。根據這種主張,所有創造物都是進化出來的。
21.「對於你不想要的東西,你的進化是如何處理的?我知道你能讓一個系統進化出你想要的東西,可是,你又怎麼能肯定它不會製造出你不想要的東西?」問得好,孩子。我們能足夠準確地定義我們想要的東西,從而將它培育出來。然而,我們往往不知道我們不想要什麼。即使知道,這些不受歡迎者的名單也長得不切實際。我們怎樣才能剔除那些不利的副作用呢?「你做不到的。」考夫曼坦率地回答。這就是進化的交易。我們舍控製而取力量。對我們這些執著於控制的傢伙來說,這無異於魔鬼的交易。放棄控制吧,我們將人工進化出一個嶄新的世界和夢想不到的富裕。放手吧,它會開花結果的。我們曾經抵制住過魔鬼的誘惑嗎?
22. 動物就是能夠正常運作的機器人。支配動物的去中心化、分佈式控制在機器人和數字生物身上同樣適用。
23. 人工生命是「從不同的材料形式中提取生命邏輯的嘗試」。他的論點是,生命是一個過程—是不受特殊材料表現形式限制的行為。對生命而言,重要的不是它的組成材料,而是它做了什麼。生命是個動詞,不是名詞。
24.「關於人工生命,要記住的最重要部分是,所謂人工,不是指生命,而是指材料。真實的事物出現了。我們觀察真實的現象。這是人工媒介中的真實生命。」
25. 超生命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活系統,它完整、強健、富有凝聚力,是一種強有力的活系統。一片熱帶雨林和一枝長春花,一個電子網絡和一個自動駕駛裝置,模擬城市遊戲和紐約城,都是某種意義上的超生命。 「超生命」是我為包括愛滋病毒和米開朗基羅計算機病毒在內的生命類型而造的詞彙。
26.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正是生命所秉持的最高哲學。
27. 生物體在其一生中有很大的空間重塑自己。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羅伯特•里德指出,生物能通過以下可塑性來回應環境的變化: 形態可塑性 (一個生物體可能有不止一種肉體形態。) 生理適應性 (一個生物體的組織能改變其自身以適應壓力。) 行為靈活性 (一個生物體能做一些新的事情或移動到新的地方。) 智能選擇 (一個生物體能在過去經歷的基礎上做出選擇。) 傳統引導 (一個生物體能參考或吸取他人的經驗)
28.或許可以這麼說:進化的工作就是通過創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籍以棲身的空間來創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
29. 對於所知不多的大眾來說,反對達爾文好像就是在同意創世論;而由此可能給科學家聲譽上帶來的污點,成了懷疑進化論者的軟肋,再加上達爾文咄咄逼人的天才,使幾乎所有挑戰者都望而退卻,只有一些最魯莽的離經叛道者才敢公開質疑達爾文理論。
30.「不管是達爾文還是任何一個達爾文主義者,迄今為止都還沒能為任何一個單獨生物體或任何一個單獨器官組織的適應性進化提供出一種具體的、實實在在的因果解釋。所有論據—為數還不少 (原文如此)—都只是在說這種解釋可能成立,意思就是,(這些理論) 並非在邏輯上不可行。」
31. 後達爾文主義提出,歸根到底,進化過程中還存在別的作用力。這些權威的變化機制重組了生命讓其達到新的適合度。這些看不見的動因擴展了生命訊息庫,也許那正是自然選擇所掌管的信息庫。深度進化不一定就比自然選擇神秘多少。他們把每一種動態共生、定向變異、跳變論或者自組織理論都看做是一種機制,一種從長遠來看,作為對達爾文那無情的選擇過程的補充,能促使進化不斷革新的機制。
32. 他們的斷言頗為大膽: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這種細菌會自發產生所需的突變來直接響應環境壓力。不僅如此,凱恩斯居然敢這樣結束他的論文:不管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定向突變,「實際上,都提供了一種獲得性遺傳機制」
33. 高茲史密特究其潦倒的一生都在證明一件事情:僅僅將微進化 (從紅玫瑰到白玫瑰) 推而廣之是無法解釋宏進化 (從蟲子到蛇) 的。通過研究昆蟲的發育他得出結論:進化過程是跳躍式前進的。發育早期的小變化會導致成熟期的大變化,從而誕生一個怪物。
34. 如果可行的生物體空間是非常稀疏的,那麼進化無疑需要一些引導,以穿過空曠的荒野,從一片可存活生物的聚集區走到另一片聚集區。自然選擇所奉行的試錯方法,只會讓你很快陷入不知身在何處的境地。
35. 說到達爾文,他自己曾在《物種起源》第三版中這樣提醒讀者:最近我的結論被多次錯誤地表述,並且有一種說法認為我將物種變化完全歸因於自然選擇。請允許我再次重申,自本書的第一版起,我就在最顯眼的位置——也就是緒論的結尾處——寫道:「我確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的主要途徑,但並非唯一途徑。」這句話顯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斷章取義的力量還真是強大啊!
36. 我們至今尚無這樣的證據。我在此所敘述的種種——共生,定向變異,跳變,自組織—都還遠稱不上有什麼結論。但它們確實表明了一點:在自然選擇之外,進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進一步說,一個大膽而富於冒險精神的藍圖正從這些問題和碎片中呼之欲出—開展生物學之外的人工合成進化。
37.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說中最不能讓人接受的部分就是它的必然性。自然選擇的條件非常特殊,但這些條件一旦滿足,自然選擇就會無可避免地發生!
38. 自然選擇只能發生在種群或者群集的事物中間。這實際上是一種發生在空間和時間中的亂眾現象。這一進程所涉及的種群必定具有以下特點:(1) 個體間存在某種特性上的變化;(2) 這些特性對個體的生育率、繁殖力或者存活能力帶來某些差異;(3) 這些特性能夠從親代以某種方式傳遞給子代。如果具備了這些條件,自然選擇就必然會出現,就像 6 之後必是 7,或者硬幣必然有正反兩面一樣。正如進化理論家約翰•恩德爾所說,「自然選擇也許不該被稱為生物學定律。它發生的原因不是生物學,而是概率論。」
39. 這與新達爾文主義者的邏輯有些相似:所有的進化都是對自然選擇組合的擴展。雖說這有一點點道理,但它阻絕了我們對更為複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乘法確實就是某種連加運算,但從這種快捷運算中湧現出了全新的力量,如果我們只把乘法看成是加法的重複,就永遠也不可能掌握這種力量。只滿足於加法,你就永遠得不到 E=mc2。我相信存在一種生命的數學。自然選擇也許就是這種數學中的加法。要想充分解釋生命的起源、複雜性的趨勢以及智能的產生,不僅僅需要加法,還需要一門豐富的數學,由各種互為基礎的複雜函數所組成。它需要更為深入的進化。單憑自然選擇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大有作為,就必須融入更富創造力和生產力的過程。除去自然選擇,它必須有更多的手段。
40. 我期待著在具有開放性和可持續創造力的人工進化中看到以下特性 (我相信生物進化中也存在著這些特性,但是人工進化會將這些特性表現得更顯著):共生—便捷的信息交換以允許不同的進化路徑匯聚在一起定向變異—非隨機變異以及與環境的直接交流和互換機制跳變—功能聚類、控制的層級結構、組成部分的模塊化,以及同時改變許多特性的適應過程自組織—偏向於某種特定形態 (譬如四輪) 並使之成為普遍標準的發展過程
41. 我在這兒叫它「網絡數學」。其中的一些方法有各式各樣的非正式名稱:並行分佈式處理、布爾網絡、神經網絡、自旋玻璃、細胞自動機、分類系統、遺傳算法、群計算,等等。不管是哪一種網絡數學,由數千個相互作用的函數所形成的橫向因果關係都是其共同要素。它們都試圖協調大量同時發生的事件—那種在真實世界中無處不在的非線性事件。
42. 生命是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而突然冒出來的,就像晶體突然從過飽和溶液中顯露出其最終 (儘管微小) 的形式一樣:沒有從渾濁的半晶體開始,也沒有呈現為半物化的幽靈,而是突然地、一下子就成為了整體,就像「迭坐」遊戲中,200 個人突然坐成一圈一樣。 「生命是完整的、綜合的,不是支離破碎的,也不是無組織的。」斯圖爾特•考夫曼寫道,「生命,從深層意義上來說,是結晶而成的。」
43. 考夫曼第二個出乎意料的發現是,不管某個網絡由多少成員組成,這個低的最佳值似乎都波動不大。換句話說,即使網絡中加入更多的成員,它也不需要 (從整個系統的適應性來說) 增加每個節點間的連接數。通過增加成員數而不是成員間的平均連接數來加快進化
44. 而完全出乎意料的發現是,超出某個連接度時,繼續增加連接度只會降低系統作為整體的適應性。
45. 最佳的連接度位於中間某個位置,它將賦予網絡最大的靈活性。考夫曼在他的網絡模型中找到了這個最佳點。他的同事起初難以相信他的結果,因為這似乎是違反直覺的。考夫曼所研究的精簡系統的最佳連接度非常低,「只在個位數左右」。擁有成千上萬個成員的大型網絡裡,每個成員的最佳連接度小於 10。而一些網絡甚至在連接度小於 2 時達到性能頂點!大規模並行系統不必為了適應而過度連接。只要覆蓋面足夠,即使是最小的平均連接數也夠用了。
46.從大爆炸迄今,一百億年來,宇宙從一團緻密而極熱的原始物質慢慢冷卻。當這一漫長的歷史走到大約三分之二的時候,一些特別的事情發生了。一種貪得無厭的力量開始強迫這些正在慢慢消散的熱和秩序在局部形成更好的秩序。這個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其最不尋常之處在於:(1) 它是自給自足的,(2) 它是自強化的:它自身愈龐大,就產生愈多的自身。自此之後,宇宙中就並存著兩個趨勢。一種是永遠下行的趨勢,這股力量初時熾熱難當,然後嘶嘶作響歸於冰冷的死寂。這就是令人沮喪的卡諾第二定律,所有規律中最殘酷的法則:所有秩序都終歸於混沌,所有火焰都將熄滅,所有變異都趨於平淡,所有結構都終將自行消亡。第二種趨勢與此平行,但產生與此相反的效果。它在熱量消散前 (因為熱必會消散) 將其轉移,在無序中構建有序。它藉助趨微之勢,逆流而上。這股上升之流利用其短暫的有序時光,盡可能搶奪消散的能量以建立一個平台,來為下一輪的有序作鋪墊。它傾盡所有,無所保留,其秩序全部用來增強下一輪的複雜性、成長和有序。它以這種方式在混沌中孕育出反混沌,我們稱之為生命。
47. 請注意:我觀察到,生物進化在時時刻刻的艱苦努力中,已經發展出 7 個主要趨勢。而眾所周知,這七個趨勢也將伴隨人工進化漫長旅程的左右。它們是:不可逆性、複雜性的遞增、多樣性的遞增、個體數量的遞增、專屬性的遞增、相互依存的遞增、進化性的遞增。
48. 對進化之進化的綜述可作如下推測。起初,進化啟動了各色自我複制,產生足夠的數量以誘發自然選擇。一旦數量膨脹,定向的突變就逐漸重要起來。接下來,共生開始成為進化的主要推動者和振盪器,依靠自然選擇產生的變化滋養。隨著形態的增大,對形態的製約開始形成。隨著基因組長度的增長,內部選擇開始控制基因組。隨著基因的集結,種形成和物種級別的選擇即行闖入。由於生物體擁有了足夠的複雜性,行為和肢體的進化顯露出現。最終,智力萌芽,拉馬克的文明進化取而代之。隨著我們人類引入基因工程和自編程的機器人,地球上進化的構成組織將繼續進化。
49. 我總結出了操縱無中生有的造物九律: 分佈式狀態自下而上的控制培養遞增收益模塊化生長邊緣最大化禮待錯誤不求目標最優 ; 但求目標眾多謀求持久的不均衡變自生變。
50.機器,正在生物化 ; 而生物,正在工程化。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