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12.2014

台灣綜藝節目曾經璀璨的靈魂,什麼時候窮到只剩下「金錢因素」

你最近一次看的綜藝型娛樂節目是什麼?是韓國版《爸爸去哪兒》,還是《中國好聲音》?在你的必看綜藝節目清單上裡,有台灣本土綜藝節目嗎?

調查我身邊大約 20~40 歲左右有經濟消費能力的朋友,電視在娛樂生活的時間組成中佔比都不高。不過,聊起這個話題,大家總不約而同想起很早以前的《康熙來了》。曾經,偶爾需要在生活裡增添無聊笑料、卻沒有朋友在身邊一起插科打諢的那些時刻,打開電視或上網看《康熙來了》,是最理所當然的選擇。不過,我們都已經很久,不看《康熙來了》。

正確來說,我已經不知不覺養成轉電視時,下意識跳過 24 小時新聞台和綜藝娛樂台的習慣了。新聞台號稱 24 小時播報,卻一整天只有同一條新聞不斷重播,綜藝娛樂台一堆美其名「談話」性節目,其實只有道「無關大眾利益之人」長短的不入流話題。

想起古早年代的《連環泡》狀況劇、哈林和小燕黃金組合的《超級星期天》裡,讓人不願錯過的「超級比一比」和「超級任務」,或是《全民大悶鍋》大智若愚到很白爛的時事諷刺脫口秀,不免唏噓懷念,甚至會討論起早些年小 S 可愛兼大膽的風格,拿捏得多恰如其分。

  • 不只 70 後台灣人懷念《康熙來了》,大陸 80 後一代更唏噓

最有趣的是,懷念台灣綜藝節目的,不只 70 後的台灣中年一代,還有中國富裕後成長的 80 後一群人。「台灣綜藝節目怎麼會變得這麼難看?」我們的娛樂媒體無暇顧及這個題目,倒是中國騰訊的娛樂記者先跑到台灣來採訪研究。

騰訊記者在報導中這樣寫:「說台灣綜藝節目影響了 80 後一整代人。過去十年,幾乎每個大學寢室,都出現過全舍圍觀​​《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的盛況。相對於中國綜藝節目寓教於樂的死板外衣,台灣綜藝寬鬆的尺度、有趣的話題讓人欲罷不能。時至今日,很多中國年輕人都能像模像樣地模仿幾句台灣方言,會唱幾句閩南語歌曲,這皆因中台灣綜藝的毒太深。」

想當年,中國對台灣綜藝節目的瘋狂,節目主持人會學「嗲軟的台灣腔」,製作單位每週買機票延請台灣知名製作人「老師」到中國去當顧問。看現在,中國的電視台還是會向海外請益,只是,不再是找台灣製作單位,而是直接到歐、美去延請大牌製作人,以高額經費買下國外版權,中國版《好聲音》的《中國好聲音》、中國版《爸爸去哪兒》就是絕佳例子。至於台灣,製作人、主持人或是藝人,從被禮聘去當顧問,到現在得去到中國挖金,看是否有機會享受「想要一個交響樂團,台上就出現一整團」的高規格、暴發戶式對待。

有人批評,台灣電視圈這一整齣「退化史」,就是因為台灣電視台太窮了,市場太小、政府規範太落伍,老闆賺不到錢,就算賺了錢,也拼不過中國 13 億人口市場,因為台灣沒有錢做出這麼高規格的節目,所以,台灣電視的綜藝節目在中國崛起後必然會被邊緣化。如果這個判斷是對的,如果兩岸的差距只是「錢」的問題,中國騰訊的記者大概也不必跑來台灣了。

  • 台灣娛樂媒體還來不及觀察反省,為什麼中國的娛樂記者先跑來關心?

中國騰訊記者關心的不是台灣的未來,他們關心的是中國的未來。

另一篇同樣是大陸記者對中國綜藝產業的專題報導,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表面上,這幾篇報導中國媒體是在談港、台藝人的中國淘金熱,但骨子裡其實要探討的,卻是中國綜藝節目在重金砸錢背後的創意荒原與危機。

《我是歌手》總導演洪濤說,1990 年代的中國娛樂業看著港、台節目,心裡想著:「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夠達到人家那個水平呢?」到了 2008 年,中國娛樂產業的感受是,「如果說之前中國的電視台設備都是在追趕的話,在 2008 年之後,整個水平已經完全超越(港、台)了。」

支撐設備得以跳躍式迅猛成長的,是同樣快速成長的廣告市場:2013 年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廣告收入分別為 60 億元、45 億元、34 億元。這麼賺錢可以幹嘛?台灣的綜藝教父王偉忠也轉戰中國市場,他說,「這幾次水平跳得很快,​​現在中國節目的舞檯燈光打得很好,台灣比不上了,現場這麼多機器,20 多人收音,讓你一下到達一個地步。」

2014 年,港、台綜藝業老闆唏噓過往黃金歲月不在,人才流失,感嘆自己沒有 13 億人口市場,但是,自嘲中國綜藝業正處在「砸錢時代」的彼岸綜藝界老闆們,可不覺得有錢就解決了問題,他們最焦慮的,是中國綜藝節目也就只有錢。

製作《超級女聲》而被譽為中國綜藝教母的中國天娛傳媒董事長龍丹妮說,「十幾年了,我們沒有產生非常好的原創節目,這是值得關注和深思的問題。如果未來的十年,我們不能反輸出好的原創,這可能是有問題的。 」

事實是,中國是有錢了。但是,中國的電視產業依然有巨大的創意缺口。仔細檢視中國電視節目市場,賣得好的、能廣泛在不同省市和階級間獲得青睞的所謂「優質節目」,大多是從歐、美、韓買版權製作的「中國版」企劃。過去,中國電視產業對港、台的喜好,向來就跟「錢」無關,只跟「創意」有關。

  • 真正要問的問題是:「台灣綜藝產業曾經璀璨的創意靈魂到哪去了?」

台灣綜藝電視節目的創新和創意能量,在中國還在追捧小 S、蔡康永的痞子笑料時、在中國大學生在宿舍透過網路找郭子乾和邰至元的脫口笑料時,就已經開始在消逝了。台灣綜藝節目的璀璨靈魂,早在中國市場尚未表現暴發戶氣質之前,就已經開始逸散了。

我曾經跟一位作網路電視的業者聊過這個話題,從整個亞洲影視產業的變化看,他說得非常直接:「有錢就等於收視率嗎?中國一堆花大錢的節目難看的要死,小時代錢多不多,你看得下去嗎?連美國都一樣有錢買不到好企劃,如果台灣電視圈認為自己的爛是因為沒錢,那怎麼不去看看泰國,他們一堆沒錢的小工作室,用少少的資源,拍出多少能夠讓你感動的廣告和短片?」

他在「讓你感動」的這個詞上刻意加重語氣。也對。不用看泰國,打開 Youtube 上隨便一則網友上傳的《打開中國電視史》,那是 1989 年的節目,佈景簡陋、演員化妝和服飾一點也不考究,剪接也稍嫌隨便,但是,現在在網路上看,還是覺得興味盎然,好看得不得了。再看美國的脫口秀節目。那些深受觀眾喜愛、有悠久歷史的節目,也沒幹出「把整團交響樂團搬上舞台」這種財大氣粗的事。

  • 台灣的綜藝娛樂產業,什麼時候窮到靈魂裡只看得見「金錢因素」?

作內容的都知道,最珍貴的資產不是設備,是能夠帶來創新的人。導致創新貧化的,不是站在前線的內容創意團隊。一個原本 12 人的製作團隊被腰斬到只剩 6 個人,其中包含處理業務商品置入,至於劇本和創意,就製作人自己兼著作了。但是,千萬別誤會,很多曾在電視圈服務過的創意人,從來不認為,是因為沒錢所以辦不了事,即使是王偉忠,在面對大陸媒體時,也仍說他個人推崇以小搏大、以創意為先的製作理念。

沒有錢,是沒有創新的結果、不是原因。沒有看見人的價值,不創造人的價值,堆積不了產業鏈的創新元素,自然不可能創造新的收益。台灣綜藝娛樂產業的創新貧化,恐怕要追溯到決定整個產業創新格局的企業領導階層。

《中國好聲音》幕後操盤的燦星文化董事長田明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談到《中國好聲音》如何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維繫商業收益上的競爭優勢,他說,「我們有一個思路就是實際上燦星只做有產業鏈的節目,那些只有收視或者話題,但缺少產業鏈支撐的節目是第二選擇。」

田明所說的「產業鏈」,就是以人和作品為核心,不斷橋接相關的商品形式和創新的商業價值。以《中國好聲音》為例,節目挖掘新的音樂人才,新人以量為目標出唱片,藉著大量音樂作品建構音樂發行平台,接著發展實體的巡演、演唱會、音樂節還有 live house,同時與數位音樂平台如蝦米合作數位發行。同時,思考音樂劇、戲劇、電影等商品的延伸。

整篇專訪田明不斷強調,燦星文化做的所有嘗試,都是要尋找創新的商業模式。例如 live house,田明這樣形容:「不是劇場型態、也不是酒吧型態,後者太業余鬧騰,前者又過分拘謹沒有收入。我們想尋求一種結合點,又有專業的音樂和內容,又能夠有很好的收益。」

燦星接下來的另一個大計畫,是作網路版的《中國好聲音》與網路媒體騰訊合作,著眼的是中國正在逐步成長的線上授權市場,一樣還有不確定因素,但同樣是要把創新導為收益成長的因。

田明說:「我一直說燦星不能簡單的理解成為是一個電視內容公司,燦星一定是一個視頻娛樂內容的製作公司,我不只簡單的面向電視,我是面向全媒體的,我們從來就沒有把自己定位一個電視人,我們覺得網路應該是方向,但是網路的這個方向結合點在什麼時機上面,我們還在摸索。」

田明如印象中中國這一輩成功企業家的姿態,話說得很妄,指燦星藉著《中國好聲音》在中國已是獨大的製作節目龍頭。妄的背後,也滿滿是對業界快速變換的焦慮與亟欲佈局未來的企圖與不得不。今年有韓國引進的《爸爸去哪兒》來勢洶洶,明年又會是誰佔據鰲頭?

田明、龍丹妮這幾個業界領導人比誰都清楚,中國影視產業這幾年龍騰飛躍,但也就是在「錢」這件事情上富有了。創新企劃、藝人、內容作品,仍然高度依賴外來市場,只是從過去的港、台擴展到歐、美去而已。花錢能解決的,都是是最簡單的問題,若他們不在商業模式上快速創新,創造自己的產業鏈龍頭地位,後浪不絕,愈是市場龐大,競爭愈是凶險。

中國與台灣本是不同市場,拿來比較事實上根本沒意義。中國的發達頂多只能說是有個強大的拉力因素,但台灣綜藝影視產業鏈本身的腐敗,才是具決定性的推力。

從系統台與電視台之間的分工結構,頻道切分的市場遊戲規則,再到電視台業者這幾年跟不上線上影視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速度,全都讓電視產業裡的每一個螺絲釘跟著腐爛鬆動。掌握資源的投資者,以及領導企業的高階經理人,沒有願景和敢於創新的勇氣,當領導者沒有領導者的能耐,我們無法期待優秀的將士能打一場漂亮的勝仗。

 

不可轉載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TechOrange》,專門追蹤全球網路產業的科技網誌。提供網路創業者、行銷人員、媒體人員關於網路的資訊與知識是我們的任務;每天大概花吃顆橘子的時間來瀏覽就夠,吸收科技新知沒負擔。
《TechOrange》,專門追蹤全球網路產業的科技網誌。提供網路創業者、行銷人員、媒體人員關於網路的資訊與知識是我們的任務;每天大概花吃顆橘子的時間來瀏覽就夠,吸收科技新知沒負擔。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