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13.2014

一場創業座談,看見台灣青年的創業熱情

七月,某個 weekday 的晚上十點半,我步出松山文創大樓,

離開時還有一半的人留在會場,討論的討論,networking的networking。

 

「在成功之前,我們看起來像是個 loser.」 致力於台灣新創環境發展的 Rosa 說。她鼓勵大家,「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有高低起伏,也會有跌跌撞撞,交益友,讀好書,遇良師,這些會帶領我們度過難關。」

 

這是一場關於青年創新及創業的座談,自然只有 under 40 以下的年輕人參加,台下坐滿了 350 位來自國內外不同的背景的青年,有在學學生、即將畢業的學生、學界、醫界、國小老師以及不同產業的創業家。大家的共同點,都是有心想要創造機會,改變現狀的年輕人,我也意外地遇到幾個以前的朋友。座談人除了某政治人物外,還有三位來自投資銀行、有新創公司、創投等不同背景的優秀青年,他們靠著自己的力量,勇於挑戰,漸漸改變了台灣的創業環境及模式。連主持人也都是有著豐富產業經歷的優秀青年。

 

短短的兩個半小時,讓我看到的不再只是網路世界酸溜溜的集體焦慮,而是對自身的理解,對未來的思考和行動。從談論創新開始,到政治、社會、產業、經濟、教育,許多人能夠侃侃而出的描述出因果,檢討問題原因,甚至告訴所有觀眾,他會怎麼做。我看見的這群人,能夠自信的多方思考,有挑戰舊制的勇氣,敢於改變現狀的決心,即便有些還是學生,也可以看出這些人即將是未來台灣面臨產業轉型的重要種子人才。

 

面對台灣的過去,這群踏在創新路途上的年輕人,要突破甚麼樣的困境?

 

座談中許多的共鳴來自以下:

舊時代的製造代工環境優勢已不在

過去 B2B 的商業模式打造了當時的創業成功方程式,而今對消費市場的不了解的缺陷卻漸漸被凸顯。因網路興起的影響,市場轉為虛擬化,更因為行動裝置,市場扁平個人化,意味著生產者需要更貼近市場,需要更抓緊 niche 去面對轉型後的 B2C 市場。

資本市場仍舊深深牽制台灣創新的能力

過於保守的投資人,連帶傾向保守的創投,對於高風險/ 還本期間長的新創產業不敢投資;政策過度補助及保護大企業,不敢讓大企業承擔自然風險的後果,造成新創公司對政府資源搶奪;甚至台灣房地產太好炒,導致投資選擇的差異等,都是抑制台灣往前邁進的原因之一。

年輕人的眼界越來越小,越來越限縮於台灣

談創新,免不了談到出國這件事,以前的人出國是為了求取知識,現在更重要的是開眼界,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做 Networking。然而台灣留學人口逐年大幅下降,主因是低薪時代下,花個數百萬的學費回台灣賺 30K 的薪水,使得國外留學,再回國的 premium 變得很低,賺錢都無法回本了,更不用談甚麼回國創新。另一方面,優秀的人才也鮮少選擇回台,更願意續留海外尋求更多的機會和發展。再說許多新創公司,有很棒的 idea,很棒的產品,也僅僅把市場設定在國內,沒有 go global 的想法,自然也沒有培養出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學校教育無法補足除了升學以外的需求

主持人不斷提醒聽眾,不要只是聽,不要只是吸收內化,問的是,當你今天你走出會場後最想要做的是甚麼? 這時,有一位國小老師舉手說,他與他的同事,有許多人都不只是想領一份薪水教書而已,他們深深體會台灣的學校教育和升學制度,讓孩子除了升學以外,無法學到任何東西。他說,今天離開會場後,他會問自己,除了學校和補習班之外,能不能有一個第三方的概念,讓孩子能夠學習到真正該學的東西。語未畢,全場已經開始鼓掌了,我甚至擠出了一滴眼淚。在座的,都是飽受學制荼毒數十年而走過來的青年學子,沒有人能不同意,我們的學生需要更好的教育,更獨立自主的思考。

正處於一個過渡型的世代的台灣,面對產業社會政治的轉型,好像有許多事情要做。這場座談提醒了我們一點,該做這些事的人,不會再是那些我們稱為長輩的人。

 

不管未來自己的創業道路如何,我想我會一直記得那個晚上,

看見的那一群有志之士,和那一些閃閃發亮的眼光。

 

 

 

不可轉載
VisibleCity
時尚界的流浪漢設計師,融入建築、歷史、 民族、符號等城市元素,創造未來城市風格品牌 Visible City。
時尚界的流浪漢設計師,融入建築、歷史、 民族、符號等城市元素,創造未來城市風格品牌 Visible City。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