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很多大學生還沉浸在各種法律、技術、財經考試的複習中,來自義大利的小伙子 Matteo Achilli 已經準備在今年九月將他的線上招聘公司發展到世界各個角落了。
但是其實這一切真沒什麼奇怪的。
他的公司,Egomnia(台灣仍未開放),和 Google、微軟展開合作關係的計劃已經推上日程,而公司的客戶也有如沃達丰(英國電信企業),、寶格麗(義大利著名手錶和珠寶品牌)、義大利忠利集團這樣的大公司了。
回想到 3 年前在他高中畢業前想到創建 Egomnia 招聘公司的那個思想火花,其實這一切真的沒什麼好驚奇的
- 沒遇到天使投資人
「大學生可以查到學校的排名」,Matteo Achilli 說,「然後我突然就想到,為什麼不給那些招人的公司建一個求職者的排名,而這個排名取決於他們和招聘的職位匹配程度」?
儘管這只是簡單的想法,但是對於一個還在上學的男孩,想要創建他理想中的公司,他那一點存款根本不夠,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很不幸,義大利沒有風險投資和孵化器(加速器)的大環境,因此我只得獨自前行」他這樣說到。他試圖去招幾個專業工程師來寫算法,但是他們想要 10 萬歐元(400 萬台幣),他可沒這筆錢,計劃還沒開始就流產了。
隨後他問了問一些學生工程師,一些人同意為他寫算法,只要十分之一的價格,他的父親幫他籌了這筆錢。
但是一個公司光靠一套演算法和一個 19 歲的創始人就能開下去了?
- Mark Zuckerberg 效應
義大利博科尼大學有著歐洲最久負盛名的商學院,在那兒的的第一年,Matteo Achilli 得到了別人的幫助,一個學生寫了一篇關於他的公司 Egomnia 的文章,文章登上了一些全國性的網站,被多次轉載。
等到網站正式上線的那天,已經有 1,000 個學生和 20 家公司入駐 Egomnia 了。
不過,真正的巨大轉機,是來自於義大利充滿影響力的雜誌 Panorama,把 Matteo 放在首頁,並授予他「義大利的 Mark Zuckerberg」這樣的稱號,的確讓人聯想起 Facebook 的創始人 Mark Zuckerberg 的年輕與成功。
雜誌的封面很快像 Facebook 進入紐交所的新聞一樣,成為了非常轟動的消息。
一瞬間各種公司都蜂擁而至,他們想知道更多關於「義大利的 Mark Zuckerberg」能為他們的公司做些什麼,甚至有微軟這樣的大公司把 Matteo 置於其羽翼之下,展開了合作關係。
兩年後,Egomnia 已經有 25 萬會員了、700 家公司在用他們的服務。
「我們在譜寫網路的歷史」他說,「對於網路來說,真正的行家是年輕人,那些頭髮還沒發白的人」。
「在 22 歲就能做這些事情,對於所有人來說都充滿創新精神的意味。一開始我覺得年齡是我的劣勢,現在我才明白,這是我最大的優勢所在。」
他的成功故事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義大利了。幾個月後,他要在家鄉之外的巴西,聖保羅,開一個新的工作室。
網站很快會在英語版之後再弄一個葡語版,與此同時,新上線的收費服務很快就會正式運營。
目前已經有一部關於他生活歷程的電影正在攝製中,製片人想讓他自己演自己,但是他拒絕了。或許是省下來的時間能讓他去複習一下法律、科技和財經的考試吧。
- 關於台灣的求職、徵才網站
對於求職與球賢的網站,你有什麼想像呢?
前陣子竄紅的 66k 工作網,是不是滿足了一部份人的需求才如此爆紅?這意味著台灣目前求職網站的不足之處?台灣目前熱門的求職網站如:1111 人力銀行、518 人力銀行、Yes123,甚至是 Inside 的廠商求才頁面,是不是缺少了什麼關鍵的元素呢?
在我看來,徵才與求職一樣,就像相親一樣,雙方在資料中認識彼此,無不極其所能摸清對方的底細。就這點來說,LinkedIn 用清楚的履歷資料滿足了徵才方的欲望;Glassdoor 則滿足了求職者對於公司、工作的大小疑問。在台灣,也許用 LinkedIn 的公司多了,卻好像還缺乏一個像是 Glassdoor 的網站(ptt 的幾個版勉強有這些功能),這些不足,也許就是下一個新星的升起之處。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