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17.2014

獨家專訪Urban Cyclops / DJ Mykal a.k.a. 林哲儀大聊派對人生(下)

1.

同時身兼品牌主理人,派對主辦人,DJ,作家,哪件事是你的最愛?

如果可以,我當然還是喜歡只單純做DJ或是寫稿的人,因為沒有成敗的壓力,就是想要分享喜歡的音樂,而「單純分享音樂」就是最快樂的事。

 

 

 

2.

你如何讓自己同時身兼這麼多身份,並且都好好完成?

其實我最忙時,應該是我還在唱片公司上班時,當時白天上班,下班去唱片行顧店,顧店完晚上有時會去放歌,沒放歌時就在家裡寫稿,大概都是從早上10點工作到凌晨3點。我之前還編過雜誌,mcb的台灣版,我顛峰期一個月要寫到四五萬字的稿子,也沒什麼時間分配,就是把自己鎖在辦公室或家裡聽音樂,寫東西,放放歌。

後來弄品牌是快要離開唱片公司前,機緣巧合下柏霖因為我在Spin放歌他也會去,認識後慢慢發現我們有些共同喜好,才會有一起弄品牌的念頭。當時就用我在唱片公司其他時間跟大家run品牌,我跟柏霖主要是負責對外跟提供設計上的想法,有時我會從我喜歡的音樂出發,提供設計想法,像有一季是Warrior’s Dance,靈感來自那年The Prodigy復出,發了那張Invaders Must Die專輯,我就用裡面的那首Warrior’s Dance當作我那季collection的靈感。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rmnxDI6RE[/youtube]

 

 

 

 

3.

不管是音樂 crossover潮流服飾品牌,音樂裡各方文化的 crossover,你喜歡從多元結合去碰撞出新東西, 請跟我們聊聊「crossover」在你心中的意義。

基本上我喜歡一個樂團、DJ、音樂人或廠牌時,會把背後祖宗八代的相關背景都挖出來研究,95年前後,我很著迷於James Lavelle和他的Mo’ Wax廠牌,我發現他們出的封面很多是塗鴉大師Futura畫的,等於crossover了音樂跟塗鴉街頭藝術。

而UNKLE的第一張專輯Psyence Fiction發行很多不同版本,包括黑膠,CD,在日本也有日本版的設計,跟英國版和美國版完全不同,我總共買了七八個不同包裝的版本,研究日本版的設計時,發現設計是交給日本的A Bathing Ape的Nigo負責,我也會看到James Lavelle穿Nigo設計的衣服,進而開始研究A Bathing Ape,接著從A Bathing Ape得知日本的街頭裏原宿文化、接觸日本街頭潮流品牌,更到後來也因為音樂的關係喜歡上 DJ Daruma的 Roc Star。

我跟著James Lavelle做這些事的軌跡,認識了這些文化,等於是他教會我cross over的概念。

 

 

 

 

4. 

為什麼你比較常邀請日本DJ,是因為個人的音樂偏好嗎?

其實之前有人問我為什麼特別想找日本DJ,對我來講不是哈不哈日,我也有請過很多國外DJ,但這麼久下來,我覺得日本即便不是赫赫有名的DJ,其實底子都很深,很多日本人就是從單純喜歡收集唱片開始,進而買器材來學,自己在家裡玩,很多的養成都不是為了到夜店當DJ。加上日本的音樂唱片工業比亞洲其他國家健全,Club scene也很健全,從中吸收、取經,能對台灣直接產生最直接效應。

一方面也有成本考量,與其預算拿來請歐美很貴的DJ,他們很多都單純來放歌,很難建立實質的交流,不如找我自己欣賞的日本DJ,後續有更多交流的機會,會更容易影響台灣。

很多我找來的日本DJ也都保有很好的關係,日後的交流也都多,像女孩與機器人當時要發Remix專輯,我找Dexpistols做,事後成果女孩與機器人也很訝異那首歌可以改成這樣,這都是建立合作交流的管道跟可能。

這也促成我第一次去日本放歌,到當年日本非常有名的指標夜店Yellow,國外重量級的DJ都曾經在那演出過,也是因為有這些交流經驗我才能去日本演出,感受當地在音響器材,和執行細節上的態度,這都是一個很大的學習,對我來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名片。

剛結束的Urban Cyclops一週年派對,即邀請到日本DJ Jommy來做客

10443199_606399342801678_883364061464218907_o

 

 

 

 

5.

Spin對你的音樂人生影響很深,它啟發了你什麼?

當時我念大學去Spin時,是一股震撼,因為我從來沒去夜店,印象中就是國外雜誌的照片,都是很舞曲的club,當時我在公館的玫瑰唱片打工,那段時間是我對音樂求知慾特別強的時期,而Spin則是我很重要的一扇門,它包括對我DJ的養成,都是很重要的過程。倒不是「教」會我DJ,其實Spin的DJ都是自己學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現在DJ比較缺乏的,就是對音樂一直保持很Open mind的心態。在Spin沒有音樂類型上的限制,你要能夠駕馭跟掌握所有類型,自然而然會對各類型音樂有所涉略。

 

 

 

6.

看你另一處訪問提到,Paul Oakenfold曾告訴你,最終每個人的技巧都差不多,差別在於豐富的音樂知識,與我們多聊聊這些年對這句話的體會?
95年剛退伍我在華納音樂國外部上班,很幸運能請到他來表演,中間宣傳時在保姆車上聊天,他跟我講了到現在都影響我很深的事,他不是覺得技巧不重要,DJ畢竟都是人技巧都會有極限,最後決定一個DJ的好壞,是在於肚子裡有多少東西,所以要花很多時間去聽音樂,去充實自己,即便不是可以用來放歌的音樂,這些不同的音樂可以觸發更活的創作的邏輯。

就像他當年有發過一個mix cd,其實都是Trance,但他中間用很多電影配樂來串場,弄成一個完整的音樂旅程。到後來我有機會去邀請更多國外DJ來台灣,跟他們聊到其實都一樣的想法,好比去年有來台灣,跟我很好的Dieselboy,他明明是放很黑很剛猛的Drum & Bass,可是這輩子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英國的Shoegaze樂團Slowdive,對他們來講當DJ聽音樂很重要,但聽各種不同音樂更重要,這就跟我一開始接觸DJ的思路與想法是同樣的脈絡。

 

 

 

 

7.

在DJ set裡放國語歌也是你個人很大的特色,當初怎麼會有這想法?

音樂對我來講沒有語言的問題,只有我自己喜不喜歡,好不好聽,這個想法到我現在當DJ都沒變過。

我記得第一次在Spin 聽到應該是何繼綱、也是現在大家熟知的Joe Ho放崔健的「不是我不明白」,後面接的歌忘了,但聽起來很順,所以後來我覺得同樣是一個分享的角度,不管是中英文,主流或地下,只要很棒的歌我就會放到DJ set裡。我比較不能接受很多人覺得為什麼要放中文歌,我放歌只有好或不好,喜歡與否,不應該有語言上的界限。

從很早我也有就有放日文歌,像我很喜歡日本的Dragon Ash,一個影響我很大的團,我都會找朋友翻譯他的歌詞,包括LMF也是,第一次去香港現場演出覺得很震撼,就想把他們帶進來台灣發行。我也會把一些重金屬的東西放在一起,語言不是最大的問題,只要有不同的效果我都會試。

 1010709_595914670516812_7480954557609305955_n (1)

 

 

 

 

8.

對於音樂,有沒有什麼特殊習慣或是異常執著的點?

基本上我只會用Soundcloud和Mixcloud來聽DJ set,當然除了現在只有做數位單曲的發行,我甚至不太願意買數位的mp3,都是買實體。那是從小時候聽音樂養成的習慣,以前在玫瑰上班時,有個前輩就教我,聽音樂可以多看內頁的編曲、製作和混音師的名字,因為這中間都會有脈絡,可以從一個製作人嘗試聽不同藝人和團,因為一個製作人聽久了,會知道他製作上有一定的水平,可以培養出什麼樣的音樂,所以我會習慣翻著冊子看。

或許我比較老派,我到現在還是很喜歡看實體雜誌。我始終覺得很多雜誌做得到的,網路做不到,雖然很多雜誌把實體轉到網路,我還是喜歡看雜誌做專題,會是比較深入、全面性的專題報導,閱讀起來也跟在網路上刷網頁的感覺完全不同。雜誌的美學也很重要,可以讓閱讀者更好進入,而不只是流於即時資訊的傳遞,網路當然也會看,但比較多是news。

 

 

 

 

9.

跟我們談談自己下一步想做的事?

我跟Pilot K組的MKP,希望今年底,最遲明年上半年能發一張EP,多做一些創作出來。

之前當幾屆金曲獎評審和金音獎評審的經驗,我發現其實很多台灣做電子音樂的創作人,已經很成熟,但他們始終沒有辦法讓主流想要做電子這塊的人,能夠借用他們的能力,我覺得這中間有個斷層很可惜,今年做了兩首楊丞琳的remix,就是期望能讓原本聽她歌的歌迷,因此聽到更多不一樣的東西,跟我辦派對的方式一樣,我還是覺得要把這些音樂放到主流場域,讓更多人接觸到不同東西,  不然就是看到主流歌手在做電子時,做出來都一樣。

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向來對韓國人沒有好感(笑),但我必須說我很欣賞BigBang的G-Dragon,他利用自己個人的地位,嘗試在自己出的專輯去做想要的音樂,我相信他做Trap的時候,一般的流行音樂歌迷一定不懂那是什麼,但他終究做到歌迷接受主流外的音樂。台灣目前沒有人做這樣的事,我就希望MKP能與國語主流市場上有關係和連結,希望能發酵不同的影響,這就是現階段想做的。

https://soundcloud.com/djmykal/rainie-mkp-remixpreview-1

不可轉載
貓飯
「少了音樂,生活便不像樣。」 生於台灣,現居柏林,貓飯音樂品牌的創始人。以品牌形象設計公司的策略與廣告文案,作為職業生涯起點,同時以樂評身份經營個人音樂網站,重視音樂何以形塑人格、何以深藏思考、何以滋養文化。2015年,為深入電子音樂的文化基元,移居柏林,並在些許時日柏林經驗的觀察與反思之後,將貓飯由個人作者轉化為跨域結合的音樂品牌。
「少了音樂,生活便不像樣。」 生於台灣,現居柏林,貓飯音樂品牌的創始人。以品牌形象設計公司的策略與廣告文案,作為職業生涯起點,同時以樂評身份經營個人音樂網站,重視音樂何以形塑人格、何以深藏思考、何以滋養文化。2015年,為深入電子音樂的文化基元,移居柏林,並在些許時日柏林經驗的觀察與反思之後,將貓飯由個人作者轉化為跨域結合的音樂品牌。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