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死辯證,許下無聲的遺願。」《誰是被害者》以不同的方式,來證明存在

以往在解析這類型偵辦影集時,總會有些許消化不良的問題。但本次 Netflix 原創劇《誰是被害者》,無疑是創下台產片的另一道里程,不僅卡司陣容備受肯定,幕後製作的規模浩大與縝密,更是推敲出鮮明元素和架構的關鍵因子。

《誰是被害者》題材出自不同動機下共同追查的:遺願命案,詭譎的連環殺人案強化了懸疑劇的框架,向外延伸的細微末節,正好適合以人生的三大目標作為切角,細究生存、生活至生命環節在劇裡的必然。

本文篇幅較長,以下有雷慎入!

生存:來自基層小人物的掙扎

編劇以溫度為導向,穿透命脈在任一角色之中,讓觀者更能意會眼前議題被忽視的重要性。提及劇中小人物的範疇,從更生人重返社會的真實寫照,至在意他人眼光的過氣女星,全劇以 8 項子標題:「指紋」、「報導」、「蠟燭」、「車站」、「刺青」、「遺願」、「水芫花」和「傘」,囊括性別霸凌、建商弊案、媒體生態、警界權力和安養院超收等社會議題。

綜合上述觀點,其實都圍繞著在「關於死亡」的思想上,不但出現在不同自殺者的腦中,更有著「死後比活著還好的思維。」這被扭曲的意識,又是從何而來?

生活:不只血緣,你我都是環環相扣

劇中人物都不只有一種身份,多重角色之下彼此相聯,藉以增加人生歷練的深度。如男主角方毅任(張孝全飾),本身是一位鑑識人員,同時也是江曉孟(李沐飾)的父親,而女兒曉孟更是「遺願命案」的關鍵涉嫌人,龐雜的情節就在此端倪中曲折展開。

生命:活下去的勇氣與希望

第八集,劇情邁入尾聲,那場李雅均(林心如飾)和徐海茵(許瑋甯飾)的生死辯論,我認為,關於「生命」的答案便在此呼之欲出。「既然他害怕,那我就給他勇氣」與周洋相識、相別的過程,讓李雅均認為離世是種解脫,便以上帝的角色發起集體自殺運動,相信唯有死亡才能賦予生命意義。

另一方面,曾因自身父親的自私,而差一步走向死亡的徐海茵,內心雖存有難以平復的巨大陰影,但她並不認為一走了之,會是最好的方式。「活下去比死亡更需要勇氣」、「自殺者需要的其實不是死亡的勇氣,而是活下去的希望。」兩段台詞,說盡我們對生命的未知,唯有時間能帶走傷痛、帶來希望;在美好事物降臨之前,人們要努力活著,才有機會見證一切,對吧。

《誰是被害者》在情感面的處理,有三處讓我特別深刻。其一,是曉孟站在懸崖邊面臨著失落絕望,而方毅任則對著她痛苦說著:「我不知道要怎麼讓你們快樂。」這句話喊得令人揪心,因為雙方都曾嘗試去諒解彼此間的不夠了解。

但因為病症,方毅任無法和其他父親那樣與妻女相處,只能以自身過人的記憶力,牢記每一個與之的重要時刻;而我也相信,其實曉孟心中也明白,才會在「遺願命案」中參考父親過往的辦案內容,刻意在每個案件裡,留下線索,好讓父親依循著找到她。

另一處動人,落在劉光勇夫妻身上。在認清生命本質之前,或許我們欠缺的是一個領悟。昔日的撕票兇手劉光勇(夏靖庭飾),在往後慚愧後悔的歲月裡,度日如年,內心世界被罪惡感重重包覆,所以始終沒有發現,在陰暗角落外,那份妻子(季芹飾)無私的愛;她理解先生的痛楚,伴隨他走過後半輩子,而劉光勇也在被毒害的那一刻,因為妻子無悔的愛,讓他有了求生的意念,即便最終仍回天乏術。但真摯的愛,卻戰勝了心底的恐懼、戰勝消極與失望。

「雖然他爸爸年輕的時候做錯事,被人當成冷血的殺人兇手,但是他會認錯、他很後悔、他也很想彌補,世人記得的他只是在他犯錯的那瞬間,但我記得的更多,有他的愧疚、有他的體貼與善良,那才是他真正完整的樣子。」林鈺容是這樣告訴肚裡的孩子的。

最後一個動心之處,拉回:心理疾病的認知,是多數人不敢也不願觸碰的一道傷口。從李雅均至各個自殺者彼此之間,看似相互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其實本是遺憾的惡性循環。

因為《誰是被害者》,讓我們得以走過一遭自殺的因果論,希冀能花點心思留意身旁需要被關注的對象,他們是無聲的存在著,但不代表可以被漠視。縱使無法理解個體之苦,但劇中也不刻意放大自殺者的動機,而是予以他們說故事的權利,為生命另尋出口。

圖片來源:Netflix

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云 ʕ•͡-•ʔฅ
FLiPER 編輯|穀物倉庫供應商|berylcheng@flipermag.com
FLiPER 編輯|穀物倉庫供應商|berylcheng@flipermag.com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