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鋼鐵,冰冷沒有溫度,與生活似乎很遙遠;而江承堯手中的鋼鐵,柔軟又富有創造力,走進江承堯的工作坊,那些用鋼鐵製成的小生命映入眼簾,讓人耳目一新。很難想像一個製鐵職人,其實聽不到任何鋼鐵的尖銳聲,從小便失去聽力的江承堯,比一般人更辛苦,卻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打鐵藝術家」之路。
缺陷從不是阻礙,只會讓人更專心創作
江承堯在小時候因為腦膜炎導致右耳失聰,左耳僅剩下一半的聽力,只聽得見些微的低頻率聲音,導致表達能力也受到影響,說話不如一般人清楚。就因為這樣,他從小的學習過程比他人要吃力許多,上課時就算已經被安排在第一排,可能還是聽不清楚老師在說什麼,而且因為聽不到的關係,他在求學過程飽受同學欺負。
在與江承堯的訪談過程中,我需要特別專心聆聽他所說的每一個字,越認真地聽,越能感受到他堅韌的性格。「創作的時候我會拔掉助聽器,不會聽到外面吵雜,就能更專心創作。」聽力障礙對他來說不是阻礙,反而能讓他將注意力移轉到打鐵的雙手上,深刻地感受焊接、捶打、研磨的過程,專心地觀察鐵材的細微變化,打造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他平淡地說出自己被霸凌的事,卻堅定地說出自己的創作歷程。
轉型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江家的鐵材加工世家從江承堯的爺爺開始,便在三峽老街開業,從販賣鋤頭鐮刀等農具,一直到客製各式鐵具、製作鐵皮屋,傳到第三代江承堯時,製鐵這樣的傳統技術逐漸沒落,江承堯開始構想:「為何不用更多樣化的方式來創作?」加上不甘於從事一成不變的工作,他辭去在設計公司電腦繪圖的工作,回到家中從頭學習,計畫將工廠轉型。
即使從小就接觸工廠裡的鋼鐵,但是焊接、加工的技巧是非常精密的,仍需要重新學習,他一邊就讀研究所,一邊準備接手家裡的工廠,並成立「打鐵人藝術工作坊」,將金屬與創意連結,透過體驗課程進行推廣。談到轉型的困難,江承堯笑笑地說:「其實轉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他清楚明白,想要製作出鋼鐵作品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要經過不斷的嘗試與挑戰,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打出屬於自己的名氣,讓「江承堯」這個品牌被大家看到。
溫暖的靈魂,打造能與人對話的藝術品
相較於擺在展覽櫃中,寫著「請勿觸摸」那樣高不可攀的藝術品,江承堯更喜歡能與人互動,且充滿童真趣味的作品。對他來說,鐵材雖然剛硬,卻蘊含著柔軟的改造彈性,利用不同的工匠手法與創作巧思,就能展現不同的生命力。
有一次江承堯戴著助聽器看電視,聽見電視中的貓頭鷹叫了幾聲,從未聽過這種聲響的他嚇了一跳,接著才發現,原來貓頭鷹的頭能夠 360 度轉動,這也帶給他新的創作靈感,製作出旋轉發條式的貓頭鷹音樂盒,並於 2008 年在「日本東京國際禮品展」大獲好評,漸漸展開知名度。後來他的另一項貓頭鷹作品「搖出幸福」也獲得台北富邦銀行身心障礙才藝賽創作類工藝組梅花獎首獎的肯定。
介紹起自己的作品,江承堯顯得很興奮,「我想要我的作品是柔和而不是硬梆梆的,就像一個生命的元素,每個人都可以用手去摸、去感受。」即使會動的作品費工、複雜,需要精密的製作步驟,也要細膩地測量角度,但這反而讓江承堯感到更有趣、心靈更加滿足,也讓別人看到他的獨特之處。
那些擺在工作坊,與我初見面的作品,像是色彩繽紛的變色龍、青蛙,廢物利用製成的哥吉拉、貓頭鷹、小獅子,有些動物能搖頭晃腦、有些的四肢能夠開合、展翅,有些則是擁有小機關,拉一下尾巴就會移動,每一樣作品都著實令人驚艷。
永不停止的挑戰,才能創作出一件件不凡之作
每一樣獨特的作品,都需要源源不絕的靈感與創作動力,江承堯堅信:「有些事情用想的沒用,去做就知道了。」他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像拼湊樂高,當你還沒嘗試去找下一塊樂高拼看看,你怎麼會知道到底該怎麼拼呢?藝術創作也是一樣的,必須不斷學習、觀摩、嘗試,才會找到不同的技法,做出別出心裁的創作。
「每一年都用一樣的技術做東西我會很乏味啦!我一定要學新的東西。」江承堯就像一個熱情的大男孩,對於創作永遠充滿著無比熱忱,對自己也有很高的自我要求。除了打鐵,他還在去年考到金銀珠寶飾品加工乙級證照,嘗試各種不同材質與金屬交融之後的效果,永遠希望自己能不斷自我成長與進步,可能比較辛苦,但也正因為這樣,他才能鶴立雞群,而他的作品才能如此不凡。
從未想過,看似冰冷的金屬工藝是如此特別、如此能夠貼近人心、如此充滿溫度,江承堯徹底翻轉了我對於打鐵的想像。他與妻子一個做金屬、一個做玻璃,還擁有一對可愛的兒女,看得出他們一家多麽幸福快樂。江承堯現在最大的目標,就是希望將他的鐵與妻子的玻璃能夠完美結合,訪問結束後,我知道他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相信他們會將滿滿的愛與富足的心靈注入創作中,繼續傳遞給人們真誠又溫暖的創作能量。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