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的場合,自己的身分可能是主管或是部員,在跟上司、同輩、下屬的相處上,有許多心法和行為模式可以學習使用,就來看看有哪些訣竅可以讓我們在工作環境上更順利吧!
許多人常會抱怨道:「我明明跟他講怎麼做了,他卻總是做不好」、「跟他溝通那麼久,還是沒辦法順利提升業績」,這時候大部分人會開始抱怨對方心態不好、沒有上進心,實際上,解決這樣問題的關鍵在於每個人的「行為」,行為上的差異導致結果的不同,但是面對結果時,往往都被歸咎到心態,「缺乏對工作的熱情」、「得想辦法改掉優柔寡斷的個性」等,而以下就從上司帶下屬的角度與和上司溝通的角度,兩個相反立場去了解一下「行為」的重要性。
從帶領團隊的角度出發
身為上位者,許多時候在分配任務和指令時,常常會讓下屬不知該如何是好卻不自知,每次都在煩惱為何他們聽不懂自己說的話,即使花了很多時間溝通,卻好像得不到相對應的成果,這時候就得從行為上開始拆解剖析:
什麼是「教」?
所謂的「教」,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釋,就是「引導對方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為」,就像教人做菜,示範了幾個刀法、烹飪訣竅、火候和等待時間,而自己順著這些步驟去完成,或是教人達到目的地,告訴對方要搭哪台公車、轉哪條捷運,到某個路口往哪轉等,指引對方到正確的位置,這些都是所謂的「教」,循序漸進的告訴他一步步該怎麼做,才能引導對方做出希望他做的行為。
具體告訴下屬該採取的動作
就如同上述的「教」,在教的過程,為了要引導對方做出自己想要的結果,明確的指示是必要的,舉例來說,像「密切溝通」把它改成「針對每一位客戶每三個月打一次電話,詢問服務滿意度」,「提高曝光量」換成「在網站上刊登廣告」等說法,都可以讓下屬更清楚明白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
分享自己的經驗
許多上司為了營造自己與下屬之間的形象,不一定會講關於自己事業上的事,然而去分享自己的故事,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經驗都對於彼此有好處,透過訴說故事,可以讓下屬更了解自己,一方面可以拉攏感情,另一方面他們也可以從案例中學習主管因為做了些什麼而成功,或者是從主管的失敗經驗中學習到哪些事情不能重蹈覆轍,對雙方都是相當有利的行為。
從下屬的角色出發
身為下屬,面對的壓力則是與上面的人和同一階層的人,相對主管沒有太多事情需要考量,但常常會有接收到指令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情況,或是對於同儕之間的關係搖移不定,這個時候觀測行為就是一個重點了。
將具體的目標轉換成行為
面對上司的指令,將它轉換成為可見的指示是必要的,當上司提出了「提升營業額」的目標,就可以從改善舊有問題、增加曝光、開拓新的客戶關係等思考,當列出了這些要點時,如果有機會的話,回去跟主管溝通了解,除了可以讓他看到你對於目標的想法,也能從中確認彼此之間認知有沒有落差,也能讓任務進行的更加順利。
注意在公司裡講的話
一個人的言語也反映了一個人的個性,在群體關係中,不說話、冷漠的人,大部分人第一印象都會疏遠他,行為膽怯、懦弱的人,在團隊中時常可能變成其他人欺負、丟爛攤子的對象,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會影響對方的看法,不一定要將自己成為大家喜愛的形象,但必須了解自己在整個群體關係中所擔任的角色,衡量自己現在的模樣是不是對自己的事業有幫助,再考慮要不要改變。
行為科學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部份,然而理解它並巧以應用相對稀少,下次在與同事和上司互動的時候,不妨多了解每個人在做任何事背後的目的和原因,會更能瞭解結果是如何產生,也能讓未來合作更加順利。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