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她的神秘面紗下散發著獨一無二的魅力,擁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和多元的種族特色,身為「民族大熔爐」,各邦(類似於州的行政劃分)擁有不同的語言、習俗及宗教,光是官方憲法承認的語言就高達 22 種,其中以印度語及英語為大宗,身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家,大部份國民篤信教規嚴謹的印度教,是僅次於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的重要宗教之一;許多觀念及文化與在華人傳統教育體制下成長的台灣人眼中相差甚遠,甚至有些不可置信,更為她增添一點不可思議。
多數人認定印度教包含階級分明的社會制度,實際上部分近代學者研究否定此說法,並指出這樣的現象源自於社會本身。隨著西元前 1500 年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半島,為方便統治,將古印度人民全部劃分成四種階級,分別是:婆羅門(祭司)、刹帝利(士兵及統治者)、吠舍(普通勞動者)及首陀羅(奴隸),社會地位依序降低,除此之外,還有排在種族之外的賤民(不可接觸者),也就是現在印度人民所稱的達利特人,任何污衊的工作都與他脫不了關係。
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衍伸出各自的道德規範及風俗習慣,最初只是雅利安人為鞏固其社會地位及保障資源分配,如此簡單的劃分,在幾千年後的現在卻成為一套嚴密的體系,涵蓋著印度社會多數群體,影響價值觀、人際交往乃至權利。縱使印度官方早已於 1947 年、脫英獨立後宣布廢除種姓制度,幾十年來的想法是難以在一夕之間更改,直到現在,他們依舊脫離不了種姓制度帶來的陰影。
種姓制度下影響的印度現今社會
農村中的歧視現象高於城市
對那些居住在鄉下的達利特,種姓制度簡直是世代都無法逃離的夢魘,面對人口逐年增長、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多數生活在印度城市中的居民受教程度遠比居住在農村的人來得高,這是任何國家都擁有的相同問題。就部分的村民來說,那小小的村落就是全世界,無法想像外面的世界有多寬廣,絲毫不曾質疑過老祖宗傳遞下來的習俗是否合理,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即使政府怎麼極力推廣新觀念,對整體的印度社會只能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改變。
單單愛情沒有用,婚姻就是要門當戶對
在種姓面前,自由戀愛似乎困難了些,門當戶對才是對婚姻的一般定義,如果遇到不同種姓的對象,縱使年輕人怎麼為愛瘋狂,終究無法輕易度過父母輩的審核。當然印度也有許多開明的家庭,奇妙的是,他們普遍能接受跨國或跨宗教的伴侶,對於跨種姓又是另一套標準;雖然政府積極推廣不同種姓間的通婚,例如 2017 年提出若新婚家庭中有一方為達利特、且符合條件,便能得到輔助金的政策,但是傳統觀念無法輕易消除,從此可見種姓制度影響之深。
信仰並非避風港,階級影響下的其他宗教
正如前面所言,種姓制度與印度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出生在低種姓家庭中,世代都會被冠上刻板印象,縱使改變宗教信仰,對於印度人民來說依舊離不開其束縛,畢竟出生都是無差別地受到印度教的教育渲染,尤其在天主教徒中特別明顯,例如高種姓皈依教徒對低種姓皈依教徒的歧視,這現象發生在各大宗教中,即使是倡導人人平權的伊斯蘭教,傳到印度後終究是受到種姓影響了。
輸在起跑點,流動性低的工作型態
廢除種姓制度早已超過五十年,照常理來說不該有的間隔卻時時刻刻發生在社會上,根深蒂固的觀念使得一些低種姓仍受到不平等待遇,如某些居住在鄉村的低種姓尋找工作時無故受到壓榨或解僱,他們理應為自己權益發聲,但在資源較少、知識淺薄及印度司法的腐敗,鮮少人選擇反抗,也因為這難以生存的先天條件,人民只求溫飽,從不敢奢望夢想,是脫離不了的貧困輪迴。
保障落後階層,面對尊嚴或經濟問題的選擇題
印度政府為加速解決種姓制度帶來的社會毒瘤,將人民劃分為四種階層,與種姓制度不同的是,此並非社會體系,而是輔助分類,劃分為落後階層(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及其他落後階層)的能在教育及工作上獲得保障,有趣的是,階級與經濟狀況並非成正比,從歷史中便能發現,婆羅門雖然受到人民愛戴,金錢卻多半往刹帝利及老百姓流動,有些低種姓的家庭十分富有,畢竟這分類與實質的經濟狀況沒有關聯,而是攸關血緣。
此議題在印度討論得正火烈,現今,被歸類在先進階層的民眾抗議此制度反而成為對資源分配的不公,縱使擁有在高的成績,卻因為教育名額保障低種姓無法進入大學就讀,也有人認為經濟輔助應該要與現實情況結合;對於落後階層的人民來說,縱使有再多的資源也獲得不了該有的基本尊重,再富有也無法輕易消除的歧視,只能靠著政策來加速改變了。
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風俗及特色,不該用西方價值觀及華人傳統觀念的有色眼鏡來判斷是非,種姓制度一切似乎是不可理喻,卻不能否認他的存在深深影響現今印度人民的價值觀、哲學觀及生活型態,形成神祕、極富吸引力且獨特的印度風情。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