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伴隨著傷心欲絕,在世者藉由思念緬懷亡者,透過葬禮表達對已逝者的尊重,帶領他風光過完最後的人生,靠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走出悲痛。你知道基督徒縱使不捨依然抱持歡喜,祝福逝去的人回歸天主擁抱;印度教將火化後的骨灰灑向恆河中,但你可曾聽過逝者離去後三到五年間都不曾被安葬、或是用熱鬧的慶典代替沉悶的追思會等獨特葬禮習俗嗎?
觀念隨著時代變換,死亡早已不是禁忌話題,不同於台灣傳統,在文化、自然條件及宗教差別下,反映出的是當地特色,甚至成為觀光商機,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參觀,迷人的喪禮文化多少是令人震驚卻大開眼界啊。
當死亡不是告別,印尼托拉查人的生活日常
位在印尼蘇拉威西島上的偏遠高山地區,托拉查人的生死美學與傳統觀念不同,死亡只是漫長人生道路中的過程,雙方之間的連結不會因為死亡而結束。已故親人的屍體會以福馬林處理過,被留在家中數日、甚至是數年,一起吃飯、參加聚會,如從未逝去般地自然生活著,現今也有許多觀光客被獨特的葬禮文化吸引,成為當地觀光特色。葬禮中,親人會屠宰水牛獻給逝者,直到在世者願意放下悲痛才會入土,並定期將屍體移出,為亡者換上新衣裳,屍體彷彿再度「活」過來,對避諱談論死亡的華人傳統來說是相當不可思義的事情,誰能想像與屍體共存在同一屋簷下的生活呢?
喪禮通常舉辦一週以上,過程中充滿歡笑,是居民極為重要的社交場合,你可以不參加任何婚禮及聚會,卻不能拒絕出席喪禮,這就是死亡對拖拉查人的重要度。
絢爛繽紛的棺木設計,屬於西非迦納亡者的慶典
看到大街上,男女身穿華麗的黑紅色服裝,抬著一個巨大的木製物品,隨著音樂盡情跳舞,徹夜狂歡,這不是慶典,而是屬於迦納人的喪禮儀式。他們認為有個尊嚴的葬禮是一生的榮耀,死亡並非是悲傷的,盛裝打扮過的逝者會在另一個世界與祖先相遇,開啟一段全新的生命。喪禮是聯繫家族感情的橋樑,將分散東西的親友拉回故鄉相聚,這可不是件輕鬆事,從場地規劃、日期安排、家族人員聯繫至佳餚準備都是一大工程,甚至出現葬禮經紀人等相關職業。
其棺木樣式十分特殊,一般都是選擇亡者生前喜愛事物或職業作為靈感來源,例如啤酒、書本或是公雞等造型,客製化的棺木甚至成為當地特色,吸引不少觀光客前來親自體驗,可愛的外觀配上歡樂的氛圍,死亡在迦納是如此輕鬆愉悅,超脫生死的生活美學,不愧被稱為「世界葬禮之都」。
回歸到自然,孟買帕西人的寂靜之塔
你可能以為天葬是藏傳佛教獨有的儀式,其實,這神聖的習俗曾遍佈在亞洲各地,約莫八世紀左右,因為伊斯蘭教徒的攻佔,部分信奉祅教(又稱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人逃離到印度孟買並落地生根,被稱作「帕西人」。當崇拜光明的帕西人不幸離世後,其屍體會包裹白棉布,放置在位在印度孟買馬拉巴山頂、開口向天的「寂靜之塔」上,任由禿鷹等動物啄食,透過陽光及空氣分解;四天後,根據生前的言行舉止,亡者的靈魂會接受審判,分別進入天堂、地獄或陰暗之所,其碎肉則掉入中央的洞穴之中,回歸到自然。
以往塔周圍總會聚集許多等待獵物的禿鷹,近年來卻因為生態危機,造成大量禿鷹死亡,帕西人不得已只好在塔周圍加裝太陽能板,加速屍體脫水速度,幾世紀來的傳統被迫改變,終究逃脫不了現代文明的侵略,縱使這樣違反教義,再怎麼不甘願也只能接受。
離天堂更進一步,菲律賓薩加達的懸棺
位在菲律賓的高山省內,一個個懸掛在陡峭山壁旁的棺材吸引來自各國的旅客前往,薩加達人多半將懸棺放置在回音谷( Echo Valley ),這裏同時也是他們的聖地,所有儀式多半都在放置棺木的洞穴前完成。這獨特的葬禮文化可回朔至幾百年前伊哥洛特部落的古老傳統,他們相信,將棺木的懸掛在峭壁上能給予往生親人的靈魂安息,使它更接近天堂,讓後代能獲得伊戈洛特祖先的庇佑;更實際一點的理由則是減少土地使用率,避免影響到農作物耕種地。
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天主教的信仰及西方文化的價值觀,改變當地的傳統,曾經的文化也漸漸消失。現今能看到的懸棺多半被當作納骨塔使用,供奉祖先,當地人不再將親人屍體安置在峭壁旁,曾經的特殊風俗,現今也只剩下觀光作用了。
大漠風情,中國新疆的沙葬
中國幅員廣闊,其中又以介在亞洲大陸中心地帶的新疆最具神秘色彩,因為氣候的關係,新疆地區的人民的下葬方式多選擇能回歸到塵土中的沙葬為主。他們將往生者屍體以麻布袋包裹,丟入到流沙之中,使其慢慢被沙子掩埋,乾燥的環境下許多屍體用不著幾天時間就會脫水,不用擔心腐爛的問題,甚至可以在百年之後依然保持其形體。
生於塵土間,終也在塵土間,無關於任何宗教信仰,這是屬於新疆人的文化特色。若不是這先天的地理條件,實在難以想像的獨特葬禮方式,也只有新疆地區的亡者能體驗了。
抱持著輕鬆卻不失嚴肅的心態,透過世上形形色色的葬禮,了解當地獨特的風俗及歷史文化,何嘗不是另一種體驗世界的方式呢?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