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21.2019

一起成為更好的大人!受傷的童年,我拒絕延續痛苦

大多時候我們都認同「家是永遠的避風港」這句話,但有時候家難免也會帶來雷陣雨。父母對於孩子多是關心的,但有時候不經意的行為卻會傷害到我們,甚至不小心「情緒勒索」了小孩。1998 年在美國所發表的童年逆境研究(ACE)指出童年在毒性壓力環境底下長大的孩子並不是少數,而這樣的童年很可能與他們未來所遇到的身體病痛和情緒問題有很大的關係。

童年的陰影長時間困擾著我,讓我很自卑又封閉自我,但現在我選擇與其埋怨、強迫他人改正,不如試著自我調適、學習放下,讓那些曾經造成自己受傷的事不再上演,即便曾流血的地方也能康復,長成更好的大人。在這自癒的過程中,我經歷了以下三個步驟:

一、察覺傷口,找出痛苦根源

曾有人形容我們的童年就像是房子的地基,而成年就是整棟房子,不好的地基仍可蓋成房子,外表也可以看起來跟一般的房子毫無兩樣,但當風一吹卻可能會倒塌。察覺自己的通苦,並找出背後原因是為了先了解自己,再從而一一破解;忽略自己的傷或假裝不存在,這種痛苦感並不會自己消失,只會越趨惡化。

2018080659778361

去年討論度很高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便是在探討家長對於小孩過度的要求,讓很多小孩從小產生很大的陰影。而我自己也很理解劇中的內容,小時候總會有一種感覺:如果自己不夠優秀,家人就不會愛自己了。每回考試出錯,就算已表現出很難過但得不到半點安慰,取而代之大多是大聲斥責,和猛搖頭及輕視的眼神;只有自己得獎時,父母才會露出光榮的模樣,才會想承認自己是他們的小孩。一旦做錯事,所有被稱讚過的優點又被轉變成「妳以為妳得 OO 獎就很厲害嗎?不過就是……」迷失在不該如何是好的漩渦中,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迎合他人的個性,總非常努力想獲得認同,卻還是老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這讓我感到很累、很迷失。

而很多小孩也會被教導不該掉眼淚,像很小的時候我哭就會被勸告:「哭什麼哭!妳就只會哭!」,為了不想讓爸媽更不開心,我漸漸試著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而這樣長久下來,我養成了什麼事都不敢表達、壓抑自己的個性,這讓我像個強壓住自己嘴巴不放的人,其實很窒息。

不和諧的家庭關係也會造成小孩內心的不安全感,我很不喜歡家長在年幼的兒童面前大吵大鬧,因為對於小孩來說,這就像是突然被丟到恐怖鬼屋裡,無法承受但又逃不出去。長大之後,我也因此很難信任他人,覺得什麼關係都不可靠,對人有太多提防。其實我知道自己內心是很渴望敞開心房去接受他人的,但總有股力量讓自己畏縮。

二、努力理解並諒解

意識到自己這些個性的存在,確實讓人很不安又焦慮。長時間我面對這些陰影的方法就是去埋怨、批評,但這只讓我變得更糟糕,無法改善什麼。而爸媽其實也不是真的罪無可赦,大多時候他們根本也不知道會對我造成傷害,換個角度看,他們在當父母上也是新手,難保不會做錯。而且在我長大後,他們也變得越來越願意尊重我、重視我的心情,只是以前太過著急,對待的方式錯了。當我們足夠了解到一切的背景後,我們就能更調節自己的情緒,而非老被情緒牽著走。當這些情緒又發生時,我們可以開始幫這些情緒定位,譬如「這是憤怒」、「這是焦慮」,再思考解決的方式。rawpixel-1137685-unsplash

為了讓自己可以理解這些痛苦的感覺以及父母這樣對待我的理由,我讀了很多資料、看很多相關影視作品,理解到很多時候一個人一旦成為別人的父母就會產生想「犧牲奉獻」的心情,但這樣的精神一不小心就會過度成了壓迫;而很多父母也是在這樣受壓迫的環境長大,或者說自己有些遺憾沒有實現,就會把這種情緒轉移到小孩身上,把最後的希望寄託給小孩。了解到理由後,我發現原來父母並非無來由這樣對待自己,也是曾經擁有過不愉快的過去,就願意不再單方面極端的將罪人的箭頭指向他們。

三、接受並勇敢面對

過去的回憶已成既定事實,我們若想往前就必須接受它,再進而努力面對與克服。我慢慢接受這些自己討厭的個性,是因為發現很多事並不是自己的錯,我不必感到慚愧。為了讓這樣的痛苦不再持續折磨自己,我尋找著讓自己找到出口的方式,像是上述的多看相關書籍理解和分析,難過的時候記錄下來則是為了讓自己找到發洩通道。慢慢面對童年的陰影所造成的痛苦,我們不必覺得自己無法如常人獲得幸福,我們該讓這些成為成長的養分之一,讓痛苦只是個過程。如果家庭所造成的陰影情況持續在延續,根本無法解決,那就選擇與火源保持距離,別讓自己再二度燙傷。averie-woodard-205419-unsplash

別讓痛苦的回憶阻礙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小王子裡很有名的一句話便是:「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但很少人記得這點。」如果曾經經歷了這些令自己受傷的童年,也請記得停止延續這個惡性循環。

不可轉載
章芷瑗
奇蹟只是努力的另個名字。
奇蹟只是努力的另個名字。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 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無法不牽掛的羈絆

    十八歲那一年,離開家鄉隻身來到台北讀書,畢業後留在台北工作。說久不長的也過了七年,對於「家」的感覺、關係也轉變了許多。偶爾想家時,我就會打開《愛在頭七天》(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這部電影沈澱心情。第一次看這 ……

  • 埋藏在長女心中,想傾訴已久的心底話

    我是家裡的長女,更是所有親戚中最年長的,隨著年紀增長,當老大的在家中總是要有種「萬事 OK」的成熟度,聽話、懂事、負責任等等的名詞絕對是必備的條件;這些諸加在我身上,各種情況或是煩惱,時而讓我有苦難言,時而又是一種甜蜜的負擔。現在,我想 ……

  • 來自家人之間,無可取代的愛

    對我來說,世界上最無法割捨的一種關係,就叫做「親情」,記得小學時自我介紹或是寫自傳時提到家人,我總是寫:「我有一個很幸福美滿的家庭。」現在的我依然還是會這樣回答。 世界上有一種愛,不需要多餘的言語,不需要多餘的表示,只要從日常生活中細細 ……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