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11.2017

世界設計學術單位,識別設計比一比 (一)

經常看到學術機構重新設計識別系統的訊息,也許是時代背景轉換、學校變革等原因,舊有的識別已經無法體現學校精神並傳達正確訊息,因而進行識別重新設計。與一般品牌識別一樣,學校的識別也同樣傳遞理念方針、定位與風格,藉此吸引觀念相近的學子,而現今識別更不侷限於印刷,許多數位上的應用也十分有趣,具有即時的互動性。我們蒐集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學校作為參考,觀察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學術單位如何呈現識別設計系統。

● 早期的學校形象識別

首先,我們可以從歷史中重要的設計學校看出一些識別設計的發展軌跡。在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盛起之時,極具代表性的德國 Bauhaus 在識別設計上也展現出突破性,以彰顯其強調功能主義的理念。當初 Bauhaus 在設計識別時也經過了多重思考,本身已經極具代表性的學校,該如何展現在識別上呢?在1921年,創辦人 Walter Gropius 舉辦了一場比賽,研究生 Oskar Schlemmer 設計了一款顛覆大家思想的識別,精簡的線條和輪廓,幾何的交錯堆疊出學校形象,更加精準的傳遞出了 Bauhaus 所強調的現代主義精神。

1922_oskarschlemmer_signetbauhausweimar
1921年,Oskar Schlemmer 設計的學校識別,圖片出處:http://www.bundeskunsthalle.de/blog/2016/04/

到了1925年,Bauhaus 遷至 Dessau,設計師 Herbert Bayer 除了是 Bauhaus 的學生以外,也替 Bauhaus 設計了一套識別系統,下方圖示是依然保存良好的信紙設計,在信紙底端可以看到一段文字 “wir schreiben alles klien, denn wir sparen damit zeit” 意思是「我們所有文字都寫得很小,因為節省時間。」

bauhaus_letterhead
Bauhaus 識別格式應用於信紙設計,圖片出處:http://www.iainclaridge.co.uk/blog/1266

而另外一間學校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則是在後現代主義的發展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所僅僅只有150個學生的學校,拒絕過往制式教育與傳統方法論,挑戰盛行了半世紀以上的功能主義,也將哲學、語言學等跨領域思考帶入設計中,讓設計不單純只是表現圖像,而更具有新時代意義並且顛覆思維的表現。Cranbrook 雖然不是著重單一識別的設計,但是其風格獨特,也是極具象徵性的形象代表。

設計學院的院長 Katherine McCoy 與她的丈夫 Michael McCoy 是主要將批判性思考帶入設計的推手,在1990初期還是手工的年代,設計師對於數位以及電腦依然不熟悉,Katherine McCoy 卻大膽的將數位融入其中,與 Bauhaus 現代主義強調功能不同,反而在設計畫面中省略易讀性,著重於概念的傳遞,當時這些顛覆大膽的文宣設計作品,雖然不是一套制式的識別系統,卻也非常清晰地表現出 Cranbrook 的實驗精神,並進而興起了一股革命性的設計思潮,影響了許多數位時代的設計師們。

12768_a4fd1884755ef21b_b
Katherin McCoy 於 1980 年為建築系所設計的海報。圖片出處:http://cprhw.tt/o/2DA6z/
Katherine McCoy 於 1989 年所設計的海報。圖片出處:http://cprhw.tt/o/2DH1t/
Cranbrook Design
1991 年所出版的書籍中收錄了 Cranbrook 學生、教師以及畢業生的著名設計作品。圖片出處:https://www.aiga.org/medalist-katherinemccoy

在簡單瞭解了現代與後現代的設計學校識別發展與概念之後,我們就來仔細欣賞當代世界各地不同學校的設計表現。

● OCAD University

OCAD 是位於加拿大的藝術設計學校,擁有 135 年歷史的它為了因應新的改變,並期望表現出帶領學生探索未來的意象,在 2011 年進行了識別設計系統重新設計,由 Bruce Mau Design (BMD) 設計團隊與學校共同合作。重新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團隊讓學生、員工和各式各樣與學校產生連結的對象共同參與,期望透過使用者看見真正適合的設計方向,有別於以往單純以設計公司以及客戶為導向的設計方法,而是多面向的參與與調查。

圖片出處:http://www.brucemaudesign.com/work/ocad-university
重新設計後的 OCAD 識別,圖片出處:http://www.brucemaudesign.com/work/ocad-university

設計團隊和參與的大眾不斷思考,該如何用視覺呈現創意和活力,受到 Alsop-design(英國建築師 Will Alsop 的建築風格)建築設計影響和啟發, BMD 最後決定使用黑白為基礎,搭配如同像素的方框,可以裝進學生各種創意和設計。此設計變化性高,每一年方框中的畫面會根據該屆畢業生第一名的設計做更動。BMD 也因為這個識別設計贏得了 CORE77 Design Awards 此獎項。

 

圖片出處:http://www.brucemaudesign.com/work/ocad-university
圖片出處:http://www.brucemaudesign.com/work/ocad-university
圖片出處:http://www.brucemaudesign.com/work/ocad-university
圖片出處:http://www.brucemaudesign.com/work/ocad-university

●  Croydon School of Art

位於倫敦郊區的 School of Art 也是一間老學校,成立於1978年,擁有眾多知名校友:Jamie Reid、Malcolm McLaren、John Rocha 和 David Bowie。在2013年,校方認為需要繼續傳承創新和藝術精神,便決定重新設計識別設計,同時校方也希望此設計能吸引年輕人,並與倫敦街頭風景有連結性,於是他們找來了倫敦的設計公司 Blast 進行這個任務。

完成的設計如下圖,中間撕開的部分代表著這間學校的過去與未來,歷史的足跡讓他們能夠充滿自信的創造未來,此設計的靈感和啟發來自於 Bridget Riley(倫敦藝術家,以反覆的幾何圖形為名)的藝術表現和龐克精神的 Malcolm McLaren(倫敦出生的搖滾歌手)等等。

croydon_school_of_art_logo_detail_anim

帶著一點直率和未完成的建構感,從中間撕開的部分讓單純的 “C” 產生了變化,同時也給予這個識別變化彈性,運用不同照片、符號代表不同科系或學校生活等等,而動態的呈現也讓識別更具獨特性。該設計確實充分表現了校方的要求,甚至超越了當時的設想,整體呈現城市的野性和當代的奔放,變化性更替學校加了好多分。

croydon_school_of_art_posters
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croydon_school_of_art_by_blast.php#.Vx3AyzB96M8
croydon_school_of_art_signage
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croydon_school_of_art_by_blast.php#.Vx3AyzB96M8
croydon_school_of_art_web_02
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croydon_school_of_art_by_blast.php#.Vx3AyzB96M8

●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再來要介紹的就是赫赫有名的 ArtCenter,1930年就問世的它可說是藝術和設計大學前輩中的前輩,是一所私立的非營利大學。由於原始的設計已代表了現代主義的精神,所以為了維持其一貫的辨識度,在主要視覺表現上並沒有做驚天動地的改造,而是細微的調整修飾,將識別的規範重新統整以便彈性運用於各處。

 

artcenter_logo
左 – 之前 / 右 – 之後,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artcenter.php#.Vx3HyTB96M8

在名稱部分,學校將 “Art Center” 中間的空格拿掉,讓兩個單字合併,除了加強視覺的緊密度以外,也能夠與其他同樣出現 “art center” 名稱的組織做區隔,並且更方便於網路上搜尋到。在識別更新後,整體視覺上仍然維持 ArtCenter 一直以來秉持的功能主義精神,僅用簡單的字體、顏色與線條的組合來做表現。

 

artcenter_logo_apples_to_apples
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artcenter.php#.Vx3HyTB96M8

在色彩部分,學校簡史中曾經提到,85年來識別中一直存在的橘色點點,只有在顏色上變換,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顏色較偏向紅色,校方認為和日本國旗過度相似,於是做了修改與調整,而橘色的緣由校方猜測可能是創辦人對於亞洲藝術的偏愛。

在字體的使用上,最先出現在 ArtCenter 的字體是 Helvetica,從 1965 到 1985 年之間,Helvetica 是第一個被使用在 ArtCenter 識別上的字體;再來則輪到 Futura 當家,只不過1990到2005年間,Futura 的光輝似乎被掩蓋在 ArtCenter 自家設計師所設計出的字體之下,Cholla 這款新穎的字體出自設計師 Denise Gonzales Crisp 之手,並且在當時廣泛使用在校內各種製作物上;而後 Univers 於 2006 年被引薦進入 ArtCenter,直到近期的改版才回歸原點—— Neue Haas Grotesk,也就是最初使用的字體 Helvetica 的前身。

在沒有劇烈的設計變動之下,微調後的識別系統能夠更貼近使用的需求,但仍然維持一貫的辨識功能,對於一間具有歷史的設計學校來說也是相當貼切合宜的。

artcenter_elements
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artcenter.php#.Vx3HyTB96M8
artcenter_posters
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artcenter.php#.Vx3HyTB96M8

● Karel de Grote Hogeschool

位在比利時的 Karel de Grote Hogeschool (KdG) 成立於 1994 年,是一間合併了13 個天主教大學的學校,小小的學校包含了各式各樣的科系,從商業、科技到設計。但是老舊個識別系統卻俗不可耐,無論是字體的編排方式或字體本身,到小小的方框卻完全看不清楚方框內的文字。在 2015 年底,設計師 Mechelen 為他們重新設計了學校的識別。

karel_de_grote_logo
左 – 之前 / 右 – 之後,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karel_de_grote_hogeschool_by_branding_today.php

改版後的識別相對簡單明確許多,也確實徹底讓學校改頭換面。當然所有的設計都會有好評和負評,此識別一完成,由於徹底顛覆了所有人的想像,因此引來不少聲音,表示這個設計過於特異,也有設計師不滿於線條的擺設,甚至認為線條和圓圈讓人聯想到芝加哥當代藝術館的識別。無論如何,這個識別確實給了學校相對明確的方向,並且更具有特色和指標性,對於不滿芝加哥當代藝術館識別的人或許會喜歡上這個設計吧!

mca_logo_in_units
芝加哥當代美術館識別設計,圖片出自: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museum_of_contemporary_art_chicago_by_mevis_van_deursen.php#.Vyw4jPl96M8

資料參考來源:
http://www.brucemaudesign.com/work/ocad-university
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
http://artcenter.edu/identity/history.php
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karel_de_grote_hogeschool_by_branding_today.php

──全文未完,敬請期待〈世界設計學術單位,識別設計比一比 (二)〉

不可轉載
circlezine-JC
Circle 微誌介紹平面設計領域裡的分門別類,從文字編排、資訊圖表、品牌設計、數位動態、空間環境到歷史沿革/人物、數影像紀錄⋯⋯等等,深入分析各種應用的專業與內涵,並邀請來自國內外的設計師與藝術家,共同創作、延伸實驗不同的創意角度與觀點,歡迎你加入這個圈圈,與我們分享、交流。
Circle 微誌介紹平面設計領域裡的分門別類,從文字編排、資訊圖表、品牌設計、數位動態、空間環境到歷史沿革/人物、數影像紀錄⋯⋯等等,深入分析各種應用的專業與內涵,並邀請來自國內外的設計師與藝術家,共同創作、延伸實驗不同的創意角度與觀點,歡迎你加入這個圈圈,與我們分享、交流。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